当前的中医教育领域,存在着诸多令人哭笑不得的现象。就以《中医内科学》这门课程为例,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对于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往往一笔带过,甚至轻描淡写地告诉学生:“中医部分的内容你们自己看吧。”随后,他们便转向西医内科学的内容,然而,即便是这些内容,也未能得到充分的讲解。这种做法,既让人对中医的教学质量感到失望,又使学生产生了一种中医只是西医附庸的错觉。
医院实习,期待能够接触到真正的中医诊疗时,他们看到的却是中医师开出的一堆西药。偶尔,根据西医的诊断结果或药理研究结果,他们可能会开出一些中药,但数量少得可怜。有实习生告诉我,他们在中医内科实习了整整四个月,整个病区总共只开了36付中药。这种情况,不禁让人想问:“学生们究竟从哪里去学习中医呢?”我曾经观摩了一次教学查房。在这次查房中,带教老师面对一个中风后遗症的患者,滔滔不绝地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阳亢化风讲到风痰阻络,再从镇肝熄风汤讲到补阳还五汤。我听得满脸通红,心里一直在纳闷:“怎么他所说的这些,我都没有看出来呢?”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我终于明白了,原来他整套的理法方药都是基于“患者是脑卒中后遗症”这一诊断而猜测、套用的。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学会了“以病测证”、“对病下药”的方法。然而,这种做法却与真正的中医思维背道而驰,不仅无法培养出真正的中医师,还会让学生们对中医失去信心。如果中医教育继续沿着这种错误的道路走下去,我们不禁要担心,中医师的水平是否真的会一代不如一代。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改革中医教育,让中医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中医师,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鱼腥草以其抗感染的特性,板蓝根因其抗病毒的能力,黄芪则因其提升免疫力的效果,这些都在现代药理研究中得到了证实。在临床上,医生们依据这些药理作用为患者配药,以期对某些疾病的治疗产生积极影响。然而,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工作的医生,其实已经偏离了中医的核心理念。同样,在这种用法下的鱼腥草、板蓝根、黄芪,也失去了其作为中药的本质意义。我曾遇到一位朋友的父亲,年逾九十,身体状况一直欠佳。五天前,他出现了咳嗽和发烧的症状,被诊断为肺部感染并住院治疗。但经过治疗,病情并未好转。当我探望他时,他精神萎靡,气息微弱,面色晦暗。我看到他正在服用的中药,是麻杏石甘汤加入了黄芩、鱼腥草等清热解毒、抗感染的药物。我深知这样的药方与他的病情并不相符。因此,我向他的家人建议寻找一位真正的中医进行会诊。幸运的是,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第二天,一位中医教授来会诊,他明确地说,病人的阳气亏虚,元气欲绝,绝不能再用清热泻火的药了。他开了人参、附子等温阳益气的药物。听到这里,我告诉朋友:“令尊有救了!”因为这次,他得到了真正符合他病情的中药治疗。我的这位老朋友,不幸地患上了“小脑萎缩”。初始的症状除了行走时的绊脚和言语不清外,还伴随着怕热、烦躁、便秘、失眠和纳呆等一系列显著的病状。他抱着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希望,医院。半个月后,当我因公务出差归来,医院探望他时,眼前的景象却让我大吃一惊。他的病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出现了恶化的迹象。经过一番了解,原来入院之初,医生根据报道推荐艾灸百会穴来防治小脑萎缩,于是对他进行了艾灸治疗。随后,因感到乏力,医生又为他注射了“参附注射液”。当食欲不佳时,医生怀疑胃部有问题,进行了胃镜检查,发现是“霉菌性胃炎”,接着又给他注射了“大蒜精”。然而,这一系列的治疗并没有给患者的病情带来改善,反而因为所有的治疗方法都是针对“热象”的温热方法,如同火上浇油,使得患者变得狂躁不安,甚至彻夜难眠。我深感不忍,尽管与同道有嫌隙,我还是主动要求为他开具中药方剂。经过仔细辨证,我认为他是由于痰热内扰、腑实不通所致。因此,我为他开具了黄连温胆汤加生大黄的方剂。出乎意料的是,这个方剂竟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患者的大便通畅了,胃口也恢复了,睡眠也得到了改善。他的走路变得有力,说话也流利了许多。当他惊讶地询问我开了什么药时,我告诉他:“其实,这个方剂并没有经过研究报道可以治疗‘小脑萎缩’。我只是遵循了已故名医盛国荣教授的教诲,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