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猪肉香菇水饺是用面皮包猪肉香菇馅水煮而成。是深受中国汉族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元代称为“扁食”;清朝则称为“饺子”。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当时饺子是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三国时期,饺子已经成为一种食品,被称为“月牙馄饨”。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饺子形状基本类似。香菇饺子这样做包出来的饺子既好看又美味,孩子每次吃撑了才罢休!
首先说一下饺子馅,白菜买回来片片叶子洗好之后,开始切碎,说实话,这是个时间和力气活,平时刀工不咋地,比较的费时,切好之后,加入少许盐,出水,随后去水,对于白菜馅的来说这步很重要!生姜和葱切碎,待用,香菇切碎,待用,将香菇鸡蛋和葱放入肉中,加少许料酒搅拌,将第五步处理好的肉和第二部处理好的白菜进行搅拌,开始包饺子了,我只会一种包法,小时候奶奶教的,由于是买的饺皮子,所以一般包的时候会来碗清水,这样便于饺皮子之间的粘得牢。大功告成了,看着还不错,之后就这么放在冰箱中冰冻(避免一起放在保鲜盒中会粘在一起),之后再一个一个的放在保鲜盒中置于冰箱中冻好。
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同胞奔放的性格的影响。饺子在蒙古语中读音类似于“匾食”。饺子的样式也由原来馅小皮薄变成了馅大皮厚。随着蒙古帝国的征伐,扁食也传到了世界各地。出现了俄罗斯饺子、哈萨克斯坦饺子、朝鲜饺子等多个变种。蒙古帝国给中国饺子向全世界的传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明代的书籍也证实了这点。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可见,明代北方地区过年吃扁食已经取代原来的过年吃圆子、年糕等食物。
香菇是世界第二大食用菌,也是我国特产之一,在民间素有“山珍”之称。它是一种生长在木材上的真菌。味道鲜美,香气沁人,营养丰富,素有“植物皇后”美誉。香菇富含维生素B群、铁、钾、维生素D原(经日晒后转成维生素D)、味甘,性平。主治食欲减退,少气乏力。
香味成分主要是香菇酸分解生成的香菇精(lentionione)。所以香菇是人们重要的食用、药用菌和调味品。香菇的鲜味成分是一类水溶性物质,其主要成分是5′-鸟苷酸、5′-AMP、5′-UMP等核酸构成成分,均含0.1%左右。其香味成分主要是香菇酸分解生成的香菇精。
香菇含有一种分子量为万的抗肿瘤成分-----香菇多糖,含有降低血脂的成分-----香菇太生,香菇腺嘌呤和腺嘌呤的衍生物,香菇还含有抗病*的成分------干扰素的诱发剂----双链核糖核酸,是不可多得的保健食品之一。香菇中含不饱和脂肪酸甚高,还含有大量的可转变为维生素D的麦角甾醇和菌甾醇,对于增强抗疾病和预防感冒及治疗有良好效果。
经常食用对预防人体,特别是婴儿因缺乏维生素D而引起的血磷、血钙代谢障碍导致的佝偻病有益,可预防人体各种粘膜及皮肤炎病。降血脂、抗血栓研究发现,香菇腺嘌呤及香菇多糖均可促进胆固醇代谢而降低其在血清中的含量,对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功效。香菇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而维生素具有降血脂、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的作用,对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病也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功能。日本学者曾报道,每人每天食用90g鲜香菇(或9g干香菇),一周后测定人体的血清胆固醇平均下降6%~12%,因而香菇成为高血压患者的保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