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院心脏内科积极开展新项目,在学科带头人李广平教授的支持下,成功为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植入生物可吸收支架,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手术达到预期效果,受到患者的高度赞扬。本次手术为我院首次开展第三代支架植入手术,标志着我院心脏内科在介入治疗方面再上新台阶。
手术过程
图1:徐延敏教授团队成功为王先生植入生物可吸收支架
王先生今年56岁,因心前区反复疼痛就诊于外院门诊,经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CTA检查明确诊断为冠心病,且提示冠脉存在狭窄,考虑患者的心前区疼痛症状与冠脉狭窄有关,建议患者实施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解除冠脉狭窄。患者对身体中植入金属异物存在心理障碍,拒绝上述治疗方案,仅接受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仍反复出现胸痛症状,医院,均建议实施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听闻我院心脏内科在冠脉介入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慕名找到徐延敏教授团队进行诊疗。患者既往有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如植入常规金属支架,需终身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出血风险较高。徐延敏教授提出利用目前较为先进的生物可吸收支架进行治疗。这种支架可在植入后约1年的时间完全被身体吸收,不残留金属异物,保证原来狭窄的血管保持通畅,同时可缩短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时间,减少出血的并发症。王先生得知治疗方案后十分满意,随即办理住院进行冠脉造影检查。不出所料,王先生的右冠状动脉后降支存在严重狭窄,经徐延敏教授、王学文副主任医师、李飞雪副主任医师、张昊主治医师、张子钊医师、牟晓锋医师共同讨论,制定了手术方案和应急措施。徐延敏教授、王学文副主任医师共同为王先生实施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术。手术严格按照规范的P-S-P操作流程,术中途径患者左手桡动脉处进行穿刺,整个过程患者保持清醒,不需要额外麻醉,仅用半小时完成整个操作。王先生术中没有任何不适症状,术后也未出现并发症,于3日后顺利出院。生物可吸收支架科普
图2:植入生物可吸收支架术前(左)术后(右)冠脉造影图像
生物可吸收支架,又称生物可降解支架、生物全降解支架,它采用在人体内可降解吸收的一类材质(高分子材料,金属镁、锌、铁等)制成,支架携带药物,通过药物缓释抵御血管再狭窄,最终降解并完全被组织吸收,血管结构功能恢复。如图2所示,生物可吸收支架在完成修复后可完全被身体吸收,而金属支架修复血管后长期存在于血管内,与之伴随而来的是远期的再狭窄和直接内血栓的问题,生物可吸收支架恰恰解决了金属支架的这些问题,比如部分患者对于金属支架的过敏反应,排斥金属异物存留体内的心理障碍,金属支架的永久性存留对血管弹性的束缚等。冠脉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术的开展,实现了从血管再通到血管再造,标志着我院心脏内科介入诊疗技术又迈上新台阶。图3:生物可吸收支架与金属支架修复血管过程
心脏内科介绍
医院心脏内科拥有强大的冠脉介入实力,常规开展冠脉血管内超声(IVUS),冠脉血流储备分数测定(FFR)、冠脉旋磨等多种冠脉诊断治疗技术,同时具备急难危重的冠脉病变患者的救治能力,对于多种合并症的患者也具有较好的治疗经验,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来源
心脏内科
编辑丨*委宣传科
投稿邮箱丨x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