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教授非常推崇《素问·奇病论》中关于消渴的论述“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中满”即脾虚湿盛;“兰”指芳香燥湿类草药。
纵观历代,亦多有医家从脾胃论治消渴:例如朱丹溪“以白术散养脾自生津液”治疗消渴;张洁古言“白术散,治诸烦渴津液内耗,不问阴阳,服之止渴生津液”;张志聪提出“以燥脾之药治之”。均在强调燥湿健脾是治疗消渴的关键。张智龙教授团队研究认为脾虚湿盛是2型糖尿病的易患因素,在激惹因素影响下,导致了脾胃升降运化失常,此为2型糖尿病的病机关键。提出从脾胃论治2型糖尿病、以调理脾胃为治疗大法的观点。
疾病的发生是正邪交争的过程,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知己,即知晓所用药物、腧穴的特性;知彼,即了解战场情况。张智龙教授非常推崇李中梓所言“夫五脏苦欲补泻,乃用药第一义也,不明乎此,不足以言医”。此处“知彼”,即知晓需调理的脏腑——脾胃的生理特点和病理特征。生理上,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二者刚柔相济;脾主运化、胃主受纳,此为脾胃之能;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顺,二者升降有常,形成了人体升降中枢。相应在病理上,脾胃易出现湿邪困脾、燥热伤胃津等问题,治当润燥;若运化、受纳之功异常,易造成湿邪停聚,水聚成湿、湿聚成痰,加之饮食物停滞,造成呆胃滞脾,治当注重运化及消化;若升降失常,为脾胃病之根本,治当通调。中医讲“方随法出,法因证立”。由此病机观,张智龙教授创立了调理脾胃针法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基本针法,治以健脾化湿、和胃降浊、调理脾胃升降枢机,并时时注意顾护脾胃之特性。中脘为胃之募穴,脾胃气血汇聚之处,六腑之所会。能健脾胃、助运化、尤善调升降。足三里为胃经合穴,胃气之大会,补之可益脾胃、补脏腑之虚损,升阳举陷;泻之可降浊阴,引胃气下行,助水谷运化。阴陵泉为脾经合穴,可健脾升阳、运中焦,化湿滞而开通水道,给邪以出路。此三穴合用,助脾胃运化,解决脾胃的动力问题。三阴交可直补三阴,健脾益气、调补肝肾、调和气血,此针法中主要发挥其补益作用,故用补法。三阴交与中脘、足三里相配,可振发中焦阳气,健脾益阴,益气养血,调理气机,使清升浊降;三阴交与阴陵泉相配,可健脾利湿,开通水道;若三阴交与太冲相配,可养血柔肝,类似“芍药”的功效。血海为脾血归聚之海,可引血归脾,最善活血理血。地极为脾经气血深聚之郄穴,不但可活血理血,还可养血,此为其特点。血海配地极,可化血中瘀滞,去瘀生新,以复生化之源。太冲为肝经所注之输穴、原穴,其性下降,善于疏浚开导而平肝、调肝,调肝木以防横克脾土。丰隆为胃经之络穴,降胃气之上逆而和胃,化湿祛痰;同时润肠通下,通利腑气。曲池为大肠经之合穴,此穴由表达里,走而不守,通达上下,功专善行。此针法中,主要取其协调胃肠、和胃降逆的作用。合谷为大肠经之原穴,轻清走表,升而能散,泻而能降。
张智龙教授团队认为2型糖尿病并发症,主要为痰浊、血瘀闭阻于相应病位。治疗上,在调理脾胃针法的基础上,糖尿病肾病加白环俞、肾俞、膏肓、中极;糖尿病性冠心病加至阳、内关、大陵;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加睛明、四白、瞳子髎、风池;糖尿病胃轻瘫,加内关、公孙等运脾、调理气机升降之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加调和少阳。
通过研究,发现调理脾胃针法可改善糖、脂代谢异常造成的进行性肾损害、心血管损害,抑制MCP-1过度表达,改善肾功能、延缓肾损害,减轻心肌负荷、提高心搏出量;调节血管活性物质NO、ET水平。从而对糖尿病肾病、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均有一定治疗作用。
最后,张教授特别分享了明代周慎斋的观点“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何以言之?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故疾病日多矣。万物从土而生,亦从土而归。‘补肾不若补脾’,此之谓也。治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甚众”。
参考文献:[1]张智龙,陈宏,吉学群,等.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医证候特点分析[J].中医杂志,,52(16):-+.
[2]张智龙,吉学群,张玉红,等.调理脾胃针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6(12):-.
[3]张智龙,吉学群,张萍,等.调理脾胃针法对糖尿病肾病早期干预及对肾脏保护机制: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7(12):-.
[4]张智龙,吉学群,赵淑华,等.调理脾胃针法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8(09):-.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