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太短,何不赶紧学习中医?
人生匆匆百年,如白驹过隙。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我的建议是,不管您是学什么专业的,建议一定要学习中医。
为什么要学中医?一则,生命和健康是自己的,自己若不珍惜,别人都不会帮我们珍惜;二则,中医懂得生命的全体,中医以人为本,以正为本,中医重视“治未病”,中医可以让我们更健康,更长寿;三则,中医是关于生命的学问,我们要珍惜生命,就要去学习中医,而且非学习中医不可;四则,生命很短暂,若不赶紧学习中医,就可能会留下遗憾。
如今社会,每个人生活工作压力都很大,每个人活的都不容易。所以,越是如此,我们越要努力保持着健康。如果您暂时失去了健康,那么,就要赶紧学习中医。中医能帮助您改变心态和生活方式,能帮助您早日康复。当然,您首先要对中医有信心,相信中医有无限可能,您才可能会接触中医,并且学习中医,并最后受益于中医。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抱怨自己生了不该生的大病。其实,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之所以生病,都是自己感召的,不是别人的错,更不是上天的错。与其怨天尤人,不如赶紧静下心来,少些怨恨恼怒烦,多些恬淡怡然。越是心怀负面情绪,就越不容易康复,因为负面情绪会伤损五脏,会导致五脏失平衡。而恬淡、宁静的心态有益于五脏的阴阳气血归于平衡,自然有助于康复。
人生在世,很容易就会生病。我们都希望能一直维持着健康。那么,有一样东西是绝对不可代替的,那就是您的自律。不少人有才华、有能力,工作很有成绩,但没有在养生上自律,结果五脏失衡,正气受损,罹患了慢性疾病。
生命太短,没有时间留给您遗憾。我的观点是,不管您暂时还健康,或者已经患病,只要生命还在,就应该赶紧学习中医。我是中医人,我相信,学了中医您才会知道,原来每一个时辰都对应着一个脏腑,每一天都有阳气的升降浮沉,每一年随着四时的更替都有五脏的盛衰变化规律。然后,就知道了自己应该如何养生,如何在不同时间保持着健康的状态。
我喜欢跑步,我通过跑步来维持着充足的精气神。我曾写过这样一段话:“跑步是有些辛苦,但辛苦中会有愉悦,而且会让身体健康起来。我更害怕生病的辛苦,那种辛苦很无奈,也很痛苦。与其患病辛苦,我宁肯选择跑步辛苦。况且,跑步能让身心和谐,让生命充满活力,让人生充满希望,让整个世界都变成亮色,这简直太合算了。”在人生的路上,如果自己不去努力追求健康,试问,把自己的健康拴在医生的裤腰带上,这靠谱吗?!
记住:只有自律,自强,让生命保持着健康的状态,才不会遗憾此生。况且,拥有了健康,我们就能做最想做的事情,走最想走的路,享受人生的无限愉悦。
不管生命处于何种状态,是生病还是健康,回归到中医上,才是最有智慧的。中医不但是一个医学体系,中医更是哲学与文化,中医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归结到一句话:中医里不但有健康,还有幸福,有快乐。
如何才能让我们一直保持着健康呢?《内经》告诉我们做好两点即可:其一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样就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其二是,“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这样才能,真气从之,病安从来?!
如今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其实是不利于健康的,一则,节奏太快,容易造成肝郁气滞,甚至造成虚火上浮,上扰心神,出现焦虑,抑郁,烦躁等各种心理不适;二则,今时的饮食质量下降了,或者有太多的肥甘厚腻,或者有太多的添加剂;或者种种转基因食物令人防不胜防,这些都无益于健康;三则,媒体太发达,资讯太强,让人迷失于虚幻之中,认识不到经典的力量,容易随波逐流,进而导致心神失养,君火失明,产生各种精神不适。
所以,我们要回归到中医上来,用中医的正信正念来修身养心。中医是一种绝佳的生活方式,可以避免我们的健康受到伤害。
中医内涵天地之道,这个道是真理,是亘古不变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习中医,并且用中医来养生,这是最有智慧的一种行为。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10月31日17:44来自搜狗高速浏览器
健康最怕动火。这个火是阴邪,是健康的大敌。因为火能扰动心神,造成心神不安,进而会影响五脏六腑的平衡。王凤仪老善人告诉我们:“火是由心里生的,人心一动就生火。一着急,火往上升;一动念,火向外散”。从生活中所见,那些平时乐观、开朗且少发脾气、少动火气的人,往往更健康,而且活的更长寿。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8月25日09:09来自搜狗高速浏览器
运动有益于健康
我们都知道,生命在于运动。生活中我们也都在工作之余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运动,希望能通过运动来保持健康,或找回健康。
一、运动有益于健康
美国《科学》杂志曾刊登数据显示运动和不运动的人各种患病几率:
其一,患心脏病几率:运动者为37/;缺乏运动者为/;
其二,患高血压几率:运动者为40/;缺乏运动者为/;
其三,患肥胖症几率:运动者为4/;缺乏运动者为/;
其四,寿命差距:运动者平均比缺乏运动者长寿11岁!
显然,从生活中我们也能观察到,那些缺少运动的人患心血管病、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的几率就会增加许多。
为什么运动有这么多的好处呢?我的理解是,生命是一团阳气,阳气越旺,生命越有活力,也就越健康。而运动能宣畅阳气,能让人体的阳气圆运动变大变圆,当然也能让人更健康。
二、适合于不同体质者的运动
运动形式很多,可以散步,也可以跑步;可以打球,也可以爬山;可以强度轻一点,也可以强度大一些。具体来说,根据每个人体质的不同,运动的方式以及强度也要因人而异。
一则,体弱者建议散步为主,甩开胳膊,大步走
体弱者属于气血偏弱的人群,需要通过运动来激发脾阳,让脾能运化气血,以达到健康目的。
建议散步为主,可走的稍微快些,以每小时走5公里以上最好,若走的太慢,强度太低,反而达不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建议步子迈大点,胳膊甩开些,全身完全活动开,这样才能调节全身五脏六腑的功能,促进阳气宣畅。
建议在傍晚散步,要坚持走半小时以上才好。
二则,肥胖者建议长距离健步走或慢跑
肥胖源于脾阳或肾阳不足,气化功能下降,痰浊水湿积滞于皮下。俗话说“十个胖人九个虚”,即是此理。
建议长距离健步走,每次要行走1小时许,步行速度要快些。这样才能使周身阳气宣畅,气化增强,从而消耗掉皮下积滞的过多的脂肪,从而减轻体重。
如果体力允许,建议走中带跑,或走走跑跑,效果更好。我在生活中观察到,不少肥胖者通过慢跑或跑走结合来减肥,效果极好。甚至还有的胖人坚持慢跑,数月之后,竟然越跑越瘦,最后竟然能跑马拉松,且成绩在三小时之内。如此速度,令我叹为观止。
三则,高血压患者建议慢跑
高血压患者一定要跑起来,因为跑步能让阳气宣畅,可以消除积滞,从而达到降压的效果。事实证明,不少血压升高的人不肯服用降压药,反而坚持跑步,往往三个月后,血压即慢慢恢复了正常。速度不必太快,慢跑即好,但要坚持。
我的建议是,最好每周跑三次,每次至少半小时至一小时。可以步频略快些,步幅略小些。跑步时上半身要挺直,膝盖微曲,这样既不伤膝盖,又能跑的很舒畅。
四则,冠心病患者建议缓步慢行
冠心病患者不建议跑步,建议走路即可,而且,走路的速度不宜过快,以免过累,反而会消耗心气,诱发心绞痛。
建议在餐后1小时后再开始缓慢行走,每日2-3次,每次半小时许。冠心病患者要想维持健康,一定要长期缓步慢行,有助于通阳活血,可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有助于改善心肌代谢,并减轻血管硬化。
五则,糖尿病患者要多多运动
俗话说,糖尿病为富贵病,为什么?因为生活过于安逸,运动或劳动太少,兼过食肥甘厚腻,导致脾虚而散精功能下降,造成血糖升高。
由此说,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管住嘴,二是迈开腿。管住嘴就是尽量清淡饮食,并且少吃肥甘厚腻食物;迈开腿意味着多多运动,可以选择散步、跑步、爬山、跳绳、打球等各种运动方式。
以散步为例,建议糖尿病患者行走时步伐尽量加大,挺胸摆臂,用力甩腿。最好在餐后1小时运动,因为脾主四肢,主肌肉,运动可以激发脾阳,促进脾主散精的功能,从而减轻餐后血糖的升高。每次行走半小时或1小时为宜。
六则,其他健康人群以慢跑为好
对于健康人群而言,任何运动都是可行的。我的建议是,尽量选择慢跑。为什么?因为慢跑的强度足够大,远比散步更能宣畅阳气,更有益于平衡阴阳,调畅气血。
当然,若实在承受不住跑步,那就选择健步走。建议走快点,步子大点,效果会更好些。
最后强调几点:一则,任何运动都要坚持,而且非长期坚持不可,否则,不会看到明显的健身效果;二则,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以跑步为例,建议先跑走结合,再慢跑,再稍提快速度;三则,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种运动方式,便于坚持。我喜欢跑步,我享受跑步的乐趣,我就更容易坚持下去;四则,不管选择何种运动,都不建议强度过大。我们之所以运动,追求的是健康,不是运动成绩。若因为运动而受伤,甚至过劳而猝死,实在不值得。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8月19日13:43来自搜狗高速浏览器
从中医获得健康与快乐
作为一个中医人,我努力追求着健康与快乐。为什么?一方面,健康是人人所追求的,我学习中医,我实践中医,由于职业的原因,我当然更在乎自己的健康。另一方面,我健康与快乐是一体的。有了快乐才可能健康。若要保持健康,当然先要让自己快乐起来。
可是,我们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痛苦、不顺,比如,身体会有病痛,内心会因某事而苦闷,事业或生活中时时会有所不如意或充满着挫折等等。当我们遭遇这一切时,怎么办?我的建议是,学习中医,用往圣先贤的智慧来正确面对。
为什么要学习中医?因为《内经》明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也就是说,如果能按《内经》的理念去做,就能无病无灾。无病则自然健康,无灾则自然顺意。
如何去做呢?《内经》告诉我们可以这样做,其一:“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样就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也就是说,这样去养生,就能健康起来,而且能长寿。
其二:“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神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这样就能让精神内守,让心情和畅,让我们保持着愉悦与恬淡。
总之,外境不管如何,自己的内心一定要安和。因为心为本,境为标。佛家有言:万法由心生,万法由心灭。心生则种种法生,生灭则种种法来。
我的理解是,我们的内心决定着自己的健康与吉凶。如果我们能重视养心,特别是能正心,修心,让心性圆满,那么,不但可以健康起来,更可以远离各种不顺利。
比如,当我们心中生起烦恼时,外境并没有人来伤害我们,是自己的内心不安和了,导致烦恼的念头占据了我们的内心。换句话说,烦恼的是自己,受苦的也是自己。因为自己内心的不安和,导致了自己遭受着烦恼的痛苦。
烦恼属于负面情绪,负面情绪包括怨恨恼怒烦忧愁悲恐等等,这些都无益于我们的身心和谐。不但能让我们失去快乐,甚至会导致疾病。比如,嗔恨入心,不但影响快乐,还会导致心脏受损,甚至导致高血压、心脏病;同样,当嫉妒心生起,我们内心会变成一个黑暗压抑的小屋,将我们牢牢地捆缚在痛苦之中……
可以说,所有的负面情绪都会伤害我们。如果我们没有智慧,不会化解这些负面情绪,它们就会象魔*一样在我们的内心交替出现,不断给我们制造痛苦,不断降低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可以说,我们内心的负面情绪给我们带来了痛苦,而痛苦本身又会反过来加重我们的负面情绪,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不断侵蚀着我们的健康和人生。
《因果的真相》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世界就像一面镜子,是你所看到、遭遇到的现象。如果你内心充满祥和的宁静状态,你的世界也会处处都是祥和的人、事、物出现;如果你的内心充满了愤怒、冲突、斗争、怨恨、不满、想要毁灭,这个毁灭通常都是想毁灭他人或外境的事物。”
诚然如此。所以,不妨自问一句,今天我健康了吗?我快乐了吗?如果没有,那么,赶紧学习中医去。我们要学的,不仅仅是中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中医的理念,这个理念是贯通于天地的,是道,是真理,是亘古不变的。
人人都想长寿,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我认可《内经》的理论,因为《内经》的理论合乎天地之道,是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且亘古不变的。
按照《内经》的观点,只有谨遵天地之道,与自然合而为一,形与神俱,阴阳相和,如此方可年度百岁。
为什么多数人做不到呢?我分析其原因,当有以下几条:一则,不是每个人都重视自我养生,有的人在健康的时候不知珍惜健康,甚至肆意折腾自己的身体;二则,有的人生病后选择了错误的医疗,或过度的医疗,导致病人的健康雪上加霜;三则,不少人没有智慧,不快乐,甚至每天觉陷于怨恨恼怒烦等负面情绪之中,背负着沉重的负面心理、性格与情绪,却不肯放下。
为了长寿,人人都有必要学习中医。特别是要学习《内经》的理念:“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如此才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小结
当然,就现实来看,真、至、圣、贤只是《内经》理想化的生命体现,人非圣贤,故而寿尽有时。
作为凡人,我们内有思想之忧患,外有六淫的侵袭,不容易时时都能保持着健康。事实上,我们的生命状态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越是如此,我们越要重视养生,否则,一旦失去了健康,生命中其他的各种折腾将失去意义。
用因果定律来维持健康
俗话说:“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我们都想健康,健康是果,那么养生就是因。换句话说,我们要健康,就要早早养生。若不养生,甚至肆意折腾,却想收获健康的果,这是不可能的。
我们都知道生气不好,因为生气的因会得病的果。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那么经常生气的人,其身体往往比较差,而且容易患病。进一步说,善的因得善果,恶的因得恶果。我们要想健康,就要深信因果,从种因上下功夫,这样才可能真正健康起来。作为病人,亦当明白,病是果,是前面的因所导致的。今时赶紧养生,别再种恶因,将来也就不至于继续患病。
有因不一定有果,但有果一定会有因。种努力的因,才可能收获成功的果;积养生的因,将来才可能得到健康的果。有的人虽然各种折腾,但身体暂时还健康,自认为因果定律失效了。却不知,这是因缘未到,一旦因缘成熟,不养生的因必然会结成疾病的果。
所以说,积财布施的因,得发财的果;积法布施的因,得聪明智慧的果;积孝敬老人的因,得长寿的果;积成佛的因得成佛的果;想得到什么果,就积什么因。
我们都想健康,都想长寿,那就多积健康的因、长寿的因。若不想养生,却想健康,这是最没有智慧的人。
有的人天天发脾气,各种不如意,这其实是在造恶的因。我们学习中医,我们想健康起来,那就,就一定要改脾气。改掉生气的脾气,因为它一起来,就肝气郁滞,或横逆侵犯脾胃,或化火上攻头面,其患甚大。
人人都要懂得因果定律,人人都要遵守因果定律。健康的人养生要遵守,病人也要遵守。当我们患病时,身体有各种不舒服,此时要知道,这是恶的果,源于恶的因。说明我们之前没有好好养生。怎么办?接受疾病,认帐认命。如果不相信因果,就会各种抱怨和恼怒,为什么是我生病,而不是别人?!然后各种不服,这不但无益于康复,甚至会导致病情加重。
有的人不信因果,以为没看见就等于没有。却不知因果是天地规律之一,我们时时迎面而来的,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是自己的因果,躲是躲不掉的,只有随缘才能了业。暂时还健康的,不要庆幸;暂时失去了健康的,要赶紧努力养生。
有的人闻癌色变,怕生癌症。每次体检,就怕得了癌症。却不肯仔细想想,若不造生癌的因,我们又如何会生癌的果呢?只要我们一定注重养生,象《内经》所谓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并且远离怨恨恼怒烦等负面情绪,又怎么会患上癌症呢?!
需知,心想事成。害怕什么就招来什么,“害怕就有*,疑心魔所摄”。所以,不要怕生癌,只管努力养生即好。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要安和了,五脏六腑皆归于平衡,气血调畅,自然百病不生。
进一步说,懂得了因果定律之后,从此不再怨恨嫉妒他人,不再多愁善感,不再各种熬夜和不养生,不再自私自利,不再做各种恶的因,我相信,我们不但会更健康,更会更快乐,更幸福。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2月15日11:02来自微博wei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