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资料汇编预示颈椎病六大报警信号颈椎病的症状及中医疗法颈椎病资料汇编四肢麻木特效方
工作在写字楼里的白领们,经常嚷嚷着脖子酸痛,这往往是颈椎在作怪,可能是患了颈椎炎,或者颈椎错位,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就会发展成颈椎病。在这里提醒那些每天和电脑打交道的白领们:要时刻关爱自己的颈椎。
颈椎在发病前,发出各种各样的信号达28种之多。根据病情程度的不同,这些信号可分为轻度信号和重度信号。轻度信号如头、颈、背部发僵、发硬、酸痛,颈椎屈伸、转动时症状加重;上肢疼痛或麻木,皮肤感觉迟钝,上肢肌肉无力。重度信号如四肢无力,双腿酸软,肌肉僵硬,行走困难,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性功能出现障碍等。
另外,还有其他一些信号,如心慌、胸闷、胃涨、腹泻、肢体少汗或多汗、四肢发冷、烦燥、面部发热、耳鸣、视力减退、眼睛发胀、心跳过速或过慢、上肢以及头面部血管痉挛或扩张等,如果治疗一段时间后,这些症状仍不见好转,可能是颈椎出了问题,影响了颈部交感神经,如果不及时治疗,后果将很严重。
以下症状应该引起注意,可能是颈椎病的报警信号:
1.猝倒。
颈椎骨质增生会导致猝倒。当颈椎发生增生性改变时,会压迫椎动脉引起椎基底动脉发生供血障碍,导致脑供血不足,在猛回头时,身体失去支持力而猝倒,但是倒地后能够很快清醒并且站起来。这种情况不会出现意识障碍,也不会留下后遗症。此类颈椎病患者,还可能伴有头晕、头痛、恶心、哎吐、出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2.高血压
颈椎病会致血压升高或降低,以血压升高较为多见,称颈性高血压。该病近年有增高趋势,发病时表现为发作性交感神经兴奋而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快、头痛、面色潮红、出汗等,常常被误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常伴有颈部疼痛、发紧、上肢麻木等症状。
颈性高血压发病机理为颈椎病以及颈椎综合征的继发征,以及颈椎周围软组织的慢性损伤,对神经、血管产生挤夺,牵拉刺激交感神经以及颈部动脉,颈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血管痉挛导致脑缺血,脑内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外周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
这种高血压被称为“颈性高血压”,多见于中老年人。
3.吞咽障碍。
很少有人把吞咽困难和颈椎病联系起来,实际情况是:由骨质增生引起的颈椎病,或者由于颈椎病病理性刺激交感神经时,会导致食道痉挛或吞咽困难。
有的患者感觉喉部发痒、有异物感、吞咽困难时,以为是食道癌,但是通过检查,食道正常。经过CT扫描,才知道是颈椎出现问题,导致吞咽困难。
颈椎病导致的吞咽困难,有以下特点:吞咽障碍时轻时重,与颈部位置有关;能够自行缓解;少数病例伴有吞咽疼痛等。由于这些症状和食道癌症状相似,如果误诊为食道癌,就会给患者造成精神负担。所以,出现吞咽困难时,应该进行全面检查,检查颈椎是否退化或骨质增生,并进行正确治疗。4.视力障碍
颈椎病会造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缺血性病损。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眼睛胀痛、怕光、流泪、瞳孔不等大、视野缩小等。
5.颈心综合征。
这是由颈背神经后根受颈椎骨刺激和压迫所致。主要表现为心前区疼痛、胸闷、早搏以及心电图ST段改变等症状。这些症状容易被误认为冠心病
6.落枕。
这是因为颈椎周围韧带松驰,失去了维护颈椎关节稳定的功能,被称为“颈椎失稳”。此时,椎关节可能已经发生错位。如果经常落枕,又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让椎关节继续失稳、错位、就可能会累及椎间盘,导致颈椎骨质增生,逐渐发展成严重的颈椎病。
凡是有以下症状的其中之一者,则有可能患有颈椎病,医院进行检查。
1.后颈部疼痛,用手向上牵引头颈疼痛减轻,向下加压则加重多为颈型颈椎病。
2.颈部疼痛并伴有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多为神经根型颈椎病。
3.闭眼向左右旋转头颈时,感觉偏头痛或眩晕,多为椎动脉颈椎病。
4.颈部疼痛并伴有四肢肌力减弱,肌体疼痛,低头时引发全身麻木或有“过电”般感觉,多为脊髓型颈椎病,或伴有颈椎椎管狭窄.
5.颈部置于任何位置都感觉不舒服,可能是颈椎病.
6.毫无来由的上肢麻木、指尖尤其明显,可能为神经根型颈椎病。
7.手指呈放射性疼痛,可能为神经根型颈椎病。
8.身体有束缚感,走路可能会突然摔倒,或者退部有打漂的感觉,手中持物突然落下,可能为脊髓型颈椎病。
9.心电图正常的“心脏病”,内科检查不出异常的胃病,可能为椎动脉型颈椎病。
颈椎病资料汇编颈椎病的症状及中医疗法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的原因可归纳为外部原因,即各种慢性损伤造成颈椎及其周围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内部原因,即颈椎本身的退变。本病分为5种类型,即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及混合型。在这几种类型中,以神经根型和混合型最为常见。有哪些症状?当颈椎的椎间盘突出压迫到临近的神经传导束或椎动脉血管的时候,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症状,接受压迫的神经和血管来分类,有以下4种主要类型,而2种以上类型症状混合在一起的颈椎病则更为常见。1.神经根型:其主要症状病变在颈5以上者可见颈肩痛或颈枕痛及枕部麻木等;在颈5以下者可见颈僵,活动受限,有一侧或两侧颈、肩、臂放射痛,并伴有手指麻木、上肢发沉、无力、持物坠落等症状。2.脊髓型:其临床表现可见上肢或下肢、一侧或两侧的麻木、酸软无力,颈颤臂抖,甚者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全身痉挛性瘫痪,如活动不便,步态笨拙,走路不稳,以至卧床不起,甚至呼吸困难,四肢僵硬等。3.交感神经型:主要表现为主观症状,如枕部疼痛、头沉、头晕或偏头痛、心慌、胸闷、肢凉或手足发热、四肢酸胀等。4.椎动脉型:常见症状为当头颈活动到某一位置时,突然发生眩晕及下肢麻木无力而摔到,意识往往清楚。椎动脉造影对诊断有帮助。如何诊断?根据年龄、病史、症状、体征,结合X线片、CT等辅助检查,可以确诊。如何治疗?葛根30克,川芎15克,紫丹参3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白芍15克,白术12克,枸杞子15克,骨碎补15克,补骨脂15克,川木瓜15克,桂枝10克,珍珠母30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气虚,加*参15克,*芪30克,山药30克。*血虚,去三棱、莪术,加当归或鸡血藤30克,何首乌或熟地30克。阴虚,去桂枝、骨碎补、补骨脂,加沙参或玉竹15克,桑寄生15克,或旱莲草15克。*寒邪留滞,加炙川乌6克,炙草乌6克,北细辛3克,或肉桂9克,干姜6克。*疼痛剧烈,加白芷15克,威灵仙15克,元胡15克,三七(研末冲服)3克。*上肢麻木,加全蝎15克,蜈蚣3条,乌蛇15克。*心悸胸闷,加瓜蒌15克,薤白15克,陈皮12克,青皮12克,木香15克。*失眠多梦,加柏子仁15克,酸枣仁15克,夜交藤15克,合欢皮15克。上药加水煎煮2次,将两煎药液混合均匀,分2次服用,每日1剂。有哪些单验方?1.葛根30克,*芪30克,川芎30克,丹参15克,威灵仙15克,白芷15克,乌蛇10克,洋芋适量,除洋芋外,诸药共为细末,每次取20克与适量洋芋(连皮)共捣为泥状,外敷于颈部,用纱布包扎,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2.乌梢蛇15克,自然铜15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鹿衔草15克,全蝎10克,蜈蚣2条,加水煎煮2次,取药汁混合,每日饮服2次,每日1剂。3.仙灵脾50克,威灵仙50克,米醋毫升,上药共煎数沸,离火浸渍备用。用较大生姜1块,切成两段,以切开一端蘸药液自上而下擦颈椎及颈椎两旁3厘米许,颈都要保持药液的湿润,擦至皮肤发红为度,疼痛部位也可擦,每日1次。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4.白芍45克,葛根20克,炙麻*3克,桂枝9克,甘草6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5剂为1个疗程,连服5-8个疗程。特别提示1.急性期以制动休息为主,症状缓解后应进行动静结合锻炼。因椎动脉型可有眩晕,交感型可有心率加快及呼吸困难,故不宜进行剧烈运动。2.睡眠时注意枕头高低合适,一般以10厘米为宜,如果枕头过高,颈椎前间隙缩小,椎体前缘不断被摩擦,引起椎间盘劳损和退变,压迫或刺激神经、血管、脊髓,促发或加重本病。3.从事伏案工作的人,工作1小时后应适当活动头颈部,使颈部的肌肉、韧带得到适当的休息。单向转项的工作人员如办公员、打字员、手术医生等,应注意经常改变工作体位,并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做些颈项功能锻炼,以纠正长期不良的工作体位。4.在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保持头颈正确的姿势,坚持每天做颈部活动1-2次,每次5-10分钟,如做头颈前屈、后仰、左右旋转等,但要避免剧烈转动。5.早期和症状明显时,可用两层厚纸剪成高领,外包小毛巾,加布带固定,以限制颈部活动。另外,局部还可做湿热敷。6.每日起卧定时,并按时进行体育锻炼,并注意颈肩部的保暖。
颈椎病资料汇编四肢麻木特效方
古人云:”人的气血一道江,一处不注一道伤,聚着气了麻木疼痛,聚着血了化脓生疮”。麻木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有轻重之别。麻是肌肤不仁,病情较轻;木是痛痒不知,病情较重。此症在临床上极为常见。现将笔者多年来临床上治疗肢体麻木症的经验介绍于下,供同道参考!方药组成:生*芪30g、炒白术15g、川芎10g、紫丹参15g、桂枝10g、威灵仙10g、川牛膝15g、鸡血藤30g、菘筋藤30g、大枣6枚。服用方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温服。加减:如头昏、疲乏无力、心悸者,加*参15g、山茱萸24g;如肢端发凉,恶寒喜热,遇热麻木减轻,此为阳虚体质,加制附子10g;如活动后麻木加重者,此为血虚,加阿胶12g、当归12g、旱莲草30g;如平时好生闷气,心情不开朗者,加广木香6一9g、制香附12g;如身有蚁走感、小虫行的感觉,加僵蚕12g;如肢端顽麻,上肢加桑枝12g,天麻10g;下肢防己10g、天麻10g。临床医案:付XX,女,42岁,农民。广东省肇庆人。患者于年11月6日初诊。患者主诉:自07年初开始即感两手麻木,近一年来日趋加重,麻木部位由腕至指端,且有酸胀感及刺疼,手指感觉迟钝,劳动后麻木加重。医院诊为末稍经炎?曾服用西药近半年,(具体药物不详),效果不佳。故前来求余诊治。查其脉象,沉细微涩,舌苔白,舌质稍暗,辨证属气滞血瘀。治宜:补气、治血化瘀为要。投上方又加广地龙12g,每日一剂,共服十五剂麻木完全消失,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