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的上升,儿童传染性疾病逐渐增多,如:手足口病、水痘、麻疹、猩红热等。其中,手足口病是儿科最为常见的一种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病,一般5-7月是发病高峰。该病以5岁以下儿童多发,大多数患儿预后较好,也有少数发展为重型手足口病,造成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死亡。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以发热,口腔粘膜疱疹或溃疡,手、足、臀等部位皮肤出疹为主要特征。
肠道病*主要致病血清型包括:柯萨奇病*(Coxsackievirus,CV)A组4~7、9、10、16型和B组1~3、5型;埃可病*(Echovirus)的部分血清型和肠道病*71型(EnterovirusA71,EV-A71)等。其中以CV-A16和EV-A71最为常见,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EV-A71所致。由于肠道病*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因此患儿得过一次手足口病后仍有可能得第二次。
二、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
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易感人群主要系婴幼儿和儿童,尤其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1)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传播;
(2)患儿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也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3)饮用或食入被病*污染的水、食物等也可造成传播;
(4)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不严可造成传播。
三、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
(一)普通型手足口病
1、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2、典型皮疹表现为斑丘疹、丘疹、疱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不疼不痒,皮疹恢复时不结痂、不留疤。
3、某些型别肠道病*如CV-A6和CV-A10所致皮损严重,皮疹可表现为大疱样改变,伴疼痛及痒感,且不限于手、足、口部位。普通型患儿愈后好,大多数患儿可痊愈。
(二)重型手足口病
少数病例在病程1~5天内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肌无力、颈项强直等。如病情持续加重,可出现心肺功能衰竭、休克等危重表现,甚至危及生命。
四、手足口病怎么治疗?
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支持疗法为主,绝大多数患者可自愈。
(一)普通病例
1.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2.对症治疗:发热等症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采取口服退热药、物理降温等措施;另外还可以服用中药治疗。
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一般在1周内痊愈,无后遗症。
(二)重症病例
年龄3岁以下、病程3天以内,对持续高热,体温大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出现精神萎靡、头痛、眼球震颤或上翻、呕吐、易惊、肢体抖动、吸吮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表现的患儿,应警惕重症手足口病可能,应及时就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少数患儿发病后迅速累及神经系统,表现为脑干脑炎、脑脊髓炎、脑脊髓膜炎等,发展为循环衰竭、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患儿病死率高,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五、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一)一般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
1、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勤晒衣被;
2、尽量少去拥挤的公共场所,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
3、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当定期进行清洁消*;
4、学校和托幼机构做好晨、午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观察与治疗,确诊手足口幼儿自发病日起满14天,医院开具返园证明,方可返园。
(二)接种疫苗
手足口疫苗系EV-A71型灭活疫苗,可用于6月龄~5岁儿童预防EV-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由于该疫苗主要针对EV-A71,所以经常有患儿接种手足口疫苗后仍然会得手足口病。
↑南粤清风宣传视频↑
作者:潘彩娣编辑:李建群
责编:曾珍
精彩不断惊喜不断
更多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