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到来使天气开始慢慢变得干燥湿热,病*也开始肆意流行,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等传染病进入高发期。在此,应做好防范措施。接下来让我们对这两种幼儿传染病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以便做好预防和应对措施!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该病多发生于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
手足口病有哪些表现
1、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后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2、重症病例表现
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1、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2、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玩具、食具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
如何判断孩子得了手足口病
可以对照以下症状:
1.发高烧,体温多在38℃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
2.出现丘疹或疱疹,多发于手、足、口、臀四个部位。
3.口腔溃疡疼痛,拒绝进食。
疱疹性咽颊炎症状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感染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该病起病迅速,常见突然发热和咽痛,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部分患儿可出现高热,严重者可高达40℃以上,甚至引起惊厥,发热可持续2~4天。咽痛明显,严重者可影响吞咽。婴幼儿可因口腔疼痛表现出流涎、拒食、哭闹等症状。
大多数患儿全身和咽部症状在1周左右自愈,预后良好。
1、潜伏期2-7天,患儿没有任何症状,但体内病*在大量复制。
2、前驱期1-2天,突然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38℃-40℃,并伴有咽喉红肿、食欲不振等症状。
3、水疱期2—3天,除高烧外,口腔上腭粘膜出现水疱。
4、溃疡期,低烧或退烧,但也到了患儿最痛苦的时期,因溃疡疼痛出现流口水甚至拒食的现象。
提示:患病期间,要随时监测孩子体温,可使用物理降温或服用退烧药,防止高热惊厥。
疱疹性咽颊炎传播途径
疱疹性传染性很强,可通多种途径传播。
1.粪—口传播
直接或间接地接触,,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的粪便(如接触尿布、使用公共马桶等),之后通过进食、喝水的方式,让病*进入肠道造成感染。
2.接触传播
接触患病的孩子或被病*感染的玩具、餐具、食物,然后摸眼睛、鼻子、嘴。
3.呼吸道飞沫传播
患病的孩子咳嗽或打喷嚏,疱疹性咽峡炎主要在孩子间传播。
如何判断得了疱疹性咽颊炎
疱疹性咽炎发作时主要有以下几个症状:
1.口腔、喉咙、舌下等部位起1~2mm的疱疹溃疡。
2.突然高热,可出现惊厥。体温一般在37.7~40℃。
3.咽痛,疼痛到可使孩子流口水、拒食。
4.发病时常有呕吐或头痛,少数患儿有腹痛。
孩子如果发生以上症状,就要考虑是疱疹性咽炎的可能性,应及时就医,否则有可能合并细菌感染,小疱疹发展成脓疱,病情就加重了。
区分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颊炎
第一、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发病位置不同,前者是咽喉局部发疹,后者是全身症状,还伴有发烧、嗓痛、等症状。疱疹性咽峡炎仅仅在口腔内出现疱疹,溃疡现象,身体上并没有皮疹;而患手足口病的大多数孩子先是口腔里有疱疹,然后发展到手、脚心、臀部,甚至长在手背脚背上,并伴有发烧现象。
第二、另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病情不同。咽峡炎是一种可以自己治愈的疾病,虽然可能会发生细菌感染,但是危险性远远小于手足口病,不会出现脑炎等并发症,无生病危险。可手足口病的部分儿童则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儿童如果病情发展快,会导致死亡。
第三、传染性程度不同,疱疹性咽峡炎虽然较强的传染性,但没手足口病传染性强。不论何种疾病,医院进行检查,不可盲目诊断。也可根据孩子在查血常规时白血球的含量判断,疱疹性咽颊炎的患儿白血球高,而手足口病的孩子正好相反或呈轻度升高。
第四、病程不同、小儿得了疱疹性咽颊炎,大概一周左右能治愈。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两到七天,经一到两周即可痊愈。
患有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颊炎应如何护理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期识别危重信号,及时就诊,合理治疗,一般都可顺利康复。
1.注意隔离
(1)患儿应尽量待在家中:
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最好是在体温正常、疱疹消退后再隔离一周,一般来说,共隔离2周时间,尤其是在发病的第一周内,传染性是最强的;
(2)多通风:
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持室内温度与湿度适宜;
(3)家长也需警惕:
除了生病的患儿不要串门外,家长也尽量少串门,因为家长也可能会成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媒介。
2.观察病情
(1)注意观察患儿是否有新的症状:
注意有无新的体征出现,或原有症状、体征有无加重或恶化,重点留意有没有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危重信号出没;应密切观测患儿的精神状态、有无肢体抖动、易惊、皮肤温度以及呼吸、心率、血压等,一旦出现危重信号,需及时就诊或复诊。
(2)注意观察呼吸:
主要观察患儿有没有呼吸困难和或呼吸频率加快的情况,5岁以上儿童>30次/分钟;1岁~5岁>40次/分钟;2月龄~12月龄>50次/分钟;新生儿~2月龄>60次/分钟;如果有持续或频繁出现呼吸困难和/或呼吸频率加快,那么肺炎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需要及时就诊或复诊了。
(3)定期监测体温:
一般每4个小时可以测一次体温,如体温超过38.5℃(腋温),每1~2小时测一次体温,并要注意有无寒战、惊跳、烦躁不安、胡言乱语、出现幻觉或甚抽搐等情况,进行退热处理后1小时应重测体温。
3.注意护理
(1)宜清淡、可口、易消化饮食为主:
予以温凉的与年龄相应的烹饪软烂或流质、半流质食物,如面汤、稀饭、米糊等,避免过咸、过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在发病的一周内,休息很重要:
尽量限制其活动量以防止过度疲劳;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每次餐后宜用温凉开水漱口或直接饮用适量的温凉开水。
(3)注意勤洗手:
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建议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以避免重复感染或交叉感染。
4.注意消*
肠道病*在4℃可存活1年,在-70℃~-20℃仍可长期存活,在外环境中病*可长期存活,但不耐高温。患儿玩过的玩具、碗筷或其他衣物等生活用品都应彻底消*。
(1)紫外线照射:
如有条件,可以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1小时,但只限于光线所能照射到的物体表面;
(2)阳光暴晒消*:
有阳光普照时可以将需要消*的物品放置于太阳底下暴晒1小时,但只限于阳光所能照射到的物体表面;
(3)家长自身也需消*:
家长或照顾者在接触患儿前后、处理大便后都应戴手套或注意用肥皂和清水洗手。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颊炎
因手足口病、疱疹性咽颊炎都是通过粪-口-呼吸道传染,且都是因肠道病*感染而引起的传染病,所以预防方法也相似。
1.接种疫苗
年我们国家就研发上市了EV71疫苗(肠道病*71型灭活疫苗),用于预防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疱疹性咽颊炎。接种EV71疫苗的适龄儿童为6月龄-5岁,建议尽早接种,低龄儿童尽量在12月龄前完成2剂次接种程序(两次接种,间隔一个月),以便尽早发挥保护作用。接种EV71疫苗,可以预防部分普通的手足口病和绝大多数重症手足口病。宝宝接种后,得手足口病的几率会下降,但不意味着可以百分之百预防。接种后即使仍然得了手足口病,也不大会是严重的手足口病。
2.加强防御
除接种疫苗之外,防护预防措施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需要注意的是,成人是手足口病病*的隐性感染者,通常成人被病*感染后,由于自身抵抗力较强或曾被感染过,因此不会发病或者只出现类似感冒、口腔溃疡等较轻的症状。但成人在和幼儿的密切接触中却可能把病*传染给幼儿,因此成人在接触宝宝前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洗干净手之后再去抱幼儿。另外,家长们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