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23维生素C与冠心病
TUhjnbcbe - 2021/8/24 21:28:00
百癜风 http://m.39.net/pf/a_4580871.html

维生素C与冠心病

冠心病的死亡率雄居各类死亡原因之首,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推算中国目前心血管病患病人数2.9亿,其中冠心病万。现代医疗治疗冠心病的措施主要是药物、静脉溶栓、支架、搭桥等。这些措施都不能从根本上治愈冠心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危险性很大。

医学界一直认为,冠状动脉中的斑块是造成冠心病的根本病因。20世纪90年代初,伟大的科学家鲍林及其合作者德国科学家拉舍博士想到四大疑问:第一,是血液中的“有害物质”,还是其他因素造成了冠心病?

第二,为什么斑块不是随机分布在所有血管中,而只是出现在少数几处?

第三,为什么只有人类和少数灵长目动物有冠心病,而绝大多数哺乳动物则没有?

第四,斑块到底是什么?

年,拉舍和90岁高龄的鲍林共同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破解人类心血管病之谜》,这篇论文又被称作“人类冠心病统一理论”。之所以有这些名称,是因为该文正确回答了上述四大疑问。原有的关于冠心病的理论众说纷纭,而新的理论抓住了冠心病的最根本的病因,给了一个统一的答案。

先从第一个疑问说起,是血液中的有害物质引起冠心病吗?

西方国家从20世纪初开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逐渐高发,西医解剖发现血管壁上有大量板块,认为是脂肪、胆固醇等有害物质沉积所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有科学家开始研究,附着于血管壁的斑块到底是什么。这个想法是非常符合逻辑的,因为如果搞清斑块的成分,起码可以想些办法溶解这些斑块。此外,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科学家有可能从微观上认清斑块与血管壁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

年,人们似乎终于认清,有一种脂蛋白是斑块中最危险的成分,它就是脂蛋白(a),用英文表达为LP(a)——一种特殊独立的血浆脂蛋白。拉舍博士在这方面深有造诣,也是第一批发现者。

原来,是脂蛋白(a)粘结到血管壁上,形成斑块。进一步将血管壁放大,原来,脂蛋白(a)是粘附在血管壁的极细小的裂缝处。从分子水平观察,这些裂纹是胶原蛋白断裂后形成的,好像一块木条从中断裂,参差不齐。再仔细分析,原来是一些赖氨酸与脯氨酸分子的“残枝”。我们知道,赖氨酸和脯氨酸是形成胶原蛋白的物质基础,而脂蛋白(a)就是粘附在这些“残枝”上。如果我们承认,所谓脂蛋白(a)是引发冠心病的罪魁祸首,也许它伙同脂肪、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同型半胱氨酸等“坏分子”,共同形成了斑块。那么,紧接着,第二个疑问就来了。

第二个疑问,为什么斑块不是随机分布?

传统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往往从*物、有害物质考虑,比如对冠心病,以往的重点一直在血液中找原因。过去,许多专家认为,是血液中的脂肪、胆固醇造成动脉壁的斑块,后来又归因于同型半胱氨酸和氧化胆固醇,最终找到所谓“脂蛋白(a)”,似乎它就是罪魁祸首。

如果原因是血液中的这些有害物质,那它应对所有血管均有伤害。然而我们知道,静脉就没有斑块,动脉中的多数地段也没有斑块,斑块并非随机分布这一事实说明,斑块不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根本原因。

心血管专家早已通过尸体解剖发现,在人类的血管壁上有损伤,且有损伤往往就有斑块,而且损伤集中在动脉的某些“段落”,比如颈动脉和心脏的冠状动脉。原以为血液中的有害成分是血管损伤的原因,但损伤并不是随机分布的事实,否定了这了这种推理。

通过化学分析找不到原因,有人想到了物理学中的流体力学。终于,血液动力学研究表明,主要是血液的冲力造成血管壁的损伤。而颈动脉和冠状动脉恰恰是冲力最强劲的地方。血液在这些地方的冲力,造成这些部位的血管出现裂纹,或者叫损伤。而斑块正是在这些损伤处形成的。由此可以看出,是先有损伤而后有斑块,损伤不是随机分布,斑块也就不会随机分布。问题似乎已经清楚了,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这就是第三个疑问。

第三个疑问,为什么只有人类和少数灵长目动物有冠心病。

鲍林与拉舍将人类冠心病起因的研究与动物学联系起来,根据动物学的研究,大多数动物,除了灵长类等少数之外,并不患心脏病。他们还有一个重要发现:这种粘性的脂蛋白(a)只在少数几种动物中发现,而这些动物恰恰是不会在自身体内制造维生素C的。绝大多数动物可以在其肝脏或肾脏中制造维生素C,且数量很大,每天可达9~12克/70公斤体重,而他们的血液中没有脂蛋白(a),极少罹患冠心病。

于此,鲍林与拉舍的理论认为:动脉粥样斑块沉积的根本原因是长期缺乏维生素C,从而限制了机体生成胶原蛋白的数量。

第四个疑问,斑块到底是什么?

鲍林和拉舍认为,为了生存,人类可能在维生素C缺乏时期,即新生代第四纪(距今万年左右)冰川时期,在体内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能力或“机制”,在受损的动脉壁沉积脂蛋白(a)。这可能也是人类进化中的一种无奈。有两种蛋白质会聚集在伤口处进行修补的工作,它们是纤维蛋白原(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以及脱辅基蛋白。脱辅基蛋白天然就与脂肪(脂质)有密切的关系,能与它们合成脂蛋白(a)。这样,动脉壁虽然得到了修复,但人类易患冠心病的祸根也从此开始。

鲍林与拉舍认为,脂蛋白(a)乃至斑块并非完全是“坏蛋”。如果血管壁有斑块沉积,这说明你欠身体一种重要的材料——维生素C,结果使你的动脉壁受损,于是出现脂蛋白(a)和斑块来修补血管壁。所以,斑块其实是人体自身寻找出来的一种修复材料,好比衣服上的补丁,用于堵住受损的血管壁。如果没有斑块,你脆弱的血管将破裂和渗漏,将因出血而死亡。所以鲍林说,斑块其实是一种替代的治疗因子,是一个疗伤的过程。如果没有斑块,血管将渗漏出血,这与身体其他部位,如牙龈、皮肤、内脏等因缺乏维生素C而出血的道理完全是一致的。

鲍林与拉舍对人类冠心病的最终定义是:人类冠心病的病因,是维生素C的缺乏。

鲍林与拉舍的重要论文《破解人类心血管病之谜》完成后,立即投稿给美国最具权威的一些医学杂志,但稿件没有获准发表,只有不甚著名的不被医学界认可的加拿大《正分子医学杂志》成为他们论文发表的园地。

自从年论文发表至今已过去20多年了,美国医学界既未发表文章反驳鲍林和拉舍的理论,也从未发表文章支持他们的观点。

原因何在?据分析这与美国的“心脏手术业”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如果承认鲍林和拉舍的理论是正确的,那就是承认,补充维生素C这样简单的措施,就可以预防甚至治愈冠心病,这就要砸掉数以万计的医生的饭碗,毁掉与此相关的许多药厂的财源,断掉大批经营医疗手术器械的厂商的活路。

鲍林与拉舍不仅发表了论文,创立了一个全新的冠心病成因理论,而且根据自己的理论和实验,发明了一组治疗冠心病的口服配方。这一发明于年登记美国专利,并于年鲍林去世之前公布。这个营养配方全由身体所需的安全物质构成,但在足够的剂量下,它们的作用有如强有力的药物。口服配方可以从两个方面发挥效用:其一,在化学上起溶剂作用,既可预防也可化解已存在的斑块;其二,同时攻击产生斑块的根本原因,刺激和加速胶原蛋白的生成,修复受损的血管壁。因为这是血管壁正常疗伤所需,于是,从根本上杜绝了对脂蛋白(a)的需求。

众所周知,专利是保护发明创造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还限制他人的无偿使用。然而如果你看过鲍林和拉舍的专利登记和配方,你就会感到,它似乎是向世人宣告,有一种很简单的方法可以预防和治疗冠心病。

根据鲍林和拉舍的专利,以几种必须营养素配方,以充分的浓度,就可以制止并逆转斑块的形成。所以这一配方也被称为脂蛋白(a)粘结限制剂。鲍林与拉舍同时还拥有另一项美国专利:将脂蛋白(a)粘结限制剂制成一种溶剂,用于器官移植或搭桥手术中,以溶解动脉壁上的粥样斑块。

以上两项专利被称为鲍林疗法。它的好处是:加强并修复血管,彻底根治冠心病;降低血液中脂蛋白(a)的浓度,保持其低水平;制止脂蛋白(a)分子粘结到血管壁上;与常规药物不同,它没有副作用;相对于手术治疗,费用大大节省。

目前在美国,已有众多的冠心病者通过鲍林疗法治愈心脏病,重新获得健康。

维生素C的补充有助于心脏病的康复,还可以从以下事实中得到证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心脏病死亡率明显下降了30%,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原因何在?有识之士公认,由于鲍林在年出版了《维生素C与普通感冒》一书,美国人大吃维生素C,维生素C消耗量倍增,本来目的是防治感冒,但客观上也预防了冠心病,降低了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鲍林与拉舍的“人类冠心病统一理论”是一项伟大发现,是对人类健康的重大贡献。鉴于冠心病是目前人类的头号杀手,因此,该理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资料来源:张科生《维生素C发现历史》)

郑家福

健康无价,用知识指导健康。

1
查看完整版本: 23维生素C与冠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