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治疗冠心病?
经研究证实,75mg/d~mg/d的阿司匹林已经可以起到充分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并且为非剂量依赖性的(并非剂量越大,抗栓作用越强)。同时,阿司匹林对胃肠道黏膜具有直接和间接损害作用,并且为剂量依赖性相关(剂量越大,胃黏膜损害作用越大),有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不良反应。
因此,目前主张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是出于对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综合考虑,既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又减少发生胃出血等不良反应。
抗血小板治疗
要长期坚持吗?
急性心肌梗死的本质是冠状动脉内斑块由稳定向不稳定(斑块破裂)转变的结果。血小板的激活、黏附和聚集会在不稳定斑块破裂时显著增强,导致血栓形成。那么,是否只是需要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才需要抗血小板治疗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因为一旦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即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也会不同程度地对心脏结构和功能产生损害(心肌坏死的不可逆性)。因此,对于冠心病防治的最佳时机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之前,即稳定冠心病时期,甚至冠心病前期(具有多重冠心病危险因素)就应该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
目前的临床研究证据也的确证实,冠心病患者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风险。与无规律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比较,长期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10年生存率最高,20年生存率的差别更加显著,说明阿司匹林使用得越久,生存优势就越明显。因此,目前国内外指南均推荐,对于明确为冠心病的患者,如果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均应该终身服用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
有何不同?
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二者的共同点是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不同点在于,二者作用的靶点不同,前者选择性拮抗血小板的二磷酸腺苷(ADP)受体,后者选择性抑制环氧化酶-1,阻断血小板上的花生四烯酸代谢。因为花生四烯酸代谢可产生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的前列腺素,因此阿司匹林对胃黏膜的直接损害作用主要来自前列腺素的生成减少。氯吡格雷通过不同于阿司匹林的机制发挥抗血小板作用,但同时不会对胃肠道黏膜造成损伤,所以对阿司匹林过敏或有胃肠道禁忌症的患者可以用氯吡格雷进行替代治疗。
哪些冠心病患者
应当服用氯吡格雷?
冠心病患者在以下情况时要用氯吡格雷:
①如果对阿司匹林有禁忌,可用氯吡格雷75mg/d替代阿司匹林。②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主张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无论是否接受介入治疗,均可考虑两种药物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疗程至少12个月)。③冠心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疗之后,需要两种药物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李广智、王毅主编的名医与您谈疾病丛书《冠心病》第三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