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英国医学杂志》近期论文指出,十余年间,中国可能有多项他汀类药物相关临床试验属于“冗余试验”,造成近例本可避免的心血管事件,包括近例死亡。专家称此类研究发表背后涉及多环节审查不严
文
实习记者王卓青记者马丹萌
他汀类药物早在十多年前就被推荐为冠心病患者的一线用药,写入多国指南,但十余年间,中国探究他汀对此类患者是否有必要的临床研究层出不穷。有研究者指出,这些冗余的他汀类药物临床试验可能已经造成近例本可避免的心血管事件,包括近例死亡。他汀类药物是一种降脂药物,发现于上世纪70年代。此前大量的临床证据早已表明,他汀类药物对部分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十分重要,年3、4月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已经发布了两部相关指南,指出强烈推荐他汀类药物作为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冠心病的一线用药。
近日,《英国医学杂志》(BMJ)刊载了来自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药学院的一篇文章,标题为《中国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的冗余他汀类药物临床试验的影响:交叉比对研究》(EffectofredundantclinicaltrialsfrommainlandChinaevaluatingstatinsinpatientswithcoronaryarterydisease:crosssectionalstudy)。来自中国的数位研究者发现,自年4月起,即前述两部指南颁布整一年以后,在中国大陆仍有大量的临床试验“研究”他汀类药物对这些疾病的效果。
研究者在中文论文的四大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网——中利用相关关键词进行检索和逐一梳理。结果发现,以探究他汀类药物使用效果的双盲试验为标准,从年起到年12月为止,共有个相关临床试验论文发表,其中有个(79.4%)临床试验在年3月/4月之后仍然继续入组,因此被视为冗余试验。这些冗余试验总计入组超过20万人,其中10万余人未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这类研究在中文和英文文献中的数量大不相同,研究者注意到,绝大多数冗余试验均发表在中文期刊上,并只能在中文数据库中被检索到;而在全世界使用最为广泛的英文生物医学类期刊数据库PubMed中,在同一时期(—)所报告的此类试验仅有16个。
……
全文共字阅读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