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吴以岭院士专访
编者按
年2月26~28日,第十二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本次大会秉承“传承·开放·创新·融合”主题,搭建络病理论指导基础与临床研究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旨在推动络病学科向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会上,围绕络病理论用于指导冠心病治疗相关问题,《国际循环》记者非常荣幸地采访了大会主席,即络病理论的创立者——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吴以岭院士。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和微循环障碍是冠心病治疗的三大障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基本环节涉及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外膜损伤及神经体液调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血管狭窄,进而导致组织供血不足。另外,即使血管狭窄并不严重,但若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极易发生破裂,则可导致心肌梗死及脑梗死等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生。斑块治疗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抑制斑块,二是稳定斑块。血管痉挛可独立发生,即患者冠状动脉并无斑块,冠状动脉痉挛本身导致类似心肌梗死的胸痛表现,甚至危及生命。微血管痉挛即X综合征是冠状动脉痉挛的另一类型。关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实际上,其在更早阶段就已存在,明显早于大血管病变的发生。目前临床中常用的介入治疗及溶栓,仅仅开通了大血管,仍未解决微循环障碍问题。
络病理论对于冠心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伴有易损斑块的患者,当斑块狭窄达70%左右时易诱发血管痉挛,此时若血液动力学改变,斑块更易发生破裂,破裂后的斑块形成血栓,引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冠心病发病的三大病理环节是交织在一起的,这无疑增加了治疗难度。单从一个角度治疗效果不佳,复方中药恰恰能在组方配伍时将上述几个病理环节全部考虑在内。通心络组方时基于络病理论对冠心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将益气、理气、化瘀通络及搜风通络的药物放在同一复方中,可针对冠心病发病的三大病理环节,既能保护内皮细胞,又能抑制/稳定斑块,还能解除血管痉挛,在改善微循环方面尤其具有优势。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也无特效治疗药物。阿司匹林及他汀类药物虽可改善血细胞在血管内的运行情况,但对微循环影响似乎并不大。吴院士主持开展的国家计划项目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9家国内著名科研院所通力合作研究4年后,随着今年该项目结题,通心络胶囊展示出了针对微循环障碍较好的治疗效果。微循环特别是毛细血管结构为内皮细胞排列,而通心络能够保护内皮细胞的结构完整性及功能,进而保护微循环及毛细血管。杨跃进教授基于通心络能够保护微血管特点,探讨了其对急性心肌梗死无再流的作用,在动物实验及循证医学研究(随机、双盲、多中心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疗效,不论心电图ST段回落,还是核素扫描心肌缺血范围改变以及超声造影所示心肌微循环灌注改变、室壁运动及心功能评价等,都获得了很好结果。
通心络胶囊组方中,疏畅络气药(人参、降香)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功能、保护微小血管作用,可针对神经体液调节、血管内皮及外膜损伤;剔除络瘀药(水蛭、土鳖虫)具有降脂抗疑、抑制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保护微小血管作用,可针对易损斑块、冠状动脉硬化;搜风通络药(全蝎、蜈蚣、蝉蜕)有助于解除冠状动脉及微血管痉挛,其作用强度与钙离子拮抗剂等现代西药并无差别。这些组方有机结合,体现了通心络对血管保护的作用特点。
年,通心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因为它是基于络病理论指导组方原创的药物,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主要是采用微米技术对通心络中5个虫类药实施超微粉碎,解决了工艺难题。因此,络病理论通过对疑难病发病机制更深入的认识,可带来治疗上的新干预策略、新用药规律和新组方,最终有助于解决临床现实难题。
(来源:《国际循环》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循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