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被外国网友怒赞的中国故事,到底讲了什么
TUhjnbcbe - 2021/6/24 14:48:00

最近,一个系列片突然在海内外的社交媒体上热传,名字很有意思,也很有中国特色,叫做《我是人民》。

里面讲了扶贫,说一个穷乡僻壤的村支书,如何不畏生死,带着全村人逆天改命,全员致富。

讲了儿童保护,说山东有一群志愿者,如何用爱和陪伴,温暖治愈了多名孤贫儿童。

讲了红色精神,说一位年近七十的老奶奶,是如何风雨兼程15年,雷打不动地宣讲红色事迹。

每一个都是原汁原味的中国故事,都在展现咱们中国人昂扬向上的精气神。

其中一支讲述中国企业家的《越冬》,总播放量已经超过了万,还引起了网友们脑洞大开的讨论,有老外羡慕地说:

“像赵志全一样的人,没有手拿枪剑,但依旧如同战士一般保护和拯救着人民。”

也有中国网友留言:“第一次听到赵志全这个名字,相信中国还有无数同他一般的人,虽默默无闻,但却拥有人间大爱。”

这部片子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才能吸引那么多“外国友人”心甘情愿地转发评论?赵志全又是谁?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为他感动?

读完这篇文章,你就有答案了。

01

点击观看《我是人民》-越冬

90年代,中国企业纷纷进行公转私经营。鲁南制药厂突然陷入“严冬”,业绩下滑、资金短缺、市场占有率骤降:“没钱没技术没设备,最多坚持半年了。”

绝望之际,有高层建议:“不行就裁员吧?”

厂长赵志全怒了:“裁谁,裁你?”

名职工的家庭和希望,被这个男人默默扛在肩上,他还记得创厂之初,对大家的承诺:“我们好好做药,一起过上好日子。”

把人裁了?让人怎么过日子!

电话打了一个又一个,没人帮忙,贷款问了一家又一家,全是不行。路很难走,但不是没有,只剩最后一条,那就是前往内蒙,求老领导帮忙。

然而路上遭遇了暴风雪,这个男人被困在了雪原里,整个人高度紧绷:万一这次也失败了怎么办?药厂真的就这样完蛋了吗?

他走出车门,徒步求生,风雪里他昏了过去。还好一位善良的老人救了他,冥冥中像是某种感召,帮他看清了自己的内心。

老人患有多年的冠心病,但吃药的时候,得小心摊开白纸,一粒药切开,分成八次吃。赵志全不解地劝说:“这样吃是没有用的。”

老人的回答异常平静,让人心疼:“又涨价了,能活一天,算一天吧。”

筹到款,在离开内蒙的一路上,赵志全想了很多很多,那位善良的老人,其实是全国很多病患的缩影。

当初为什么办药厂?不就是看不下去这种人间疾苦吗?

那些高昂的重症药基本都是进口药,贵得要命,老百姓怎么吃?

他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向全厂职工集资:举全厂之力,造出低价替代品,是为药厂,更为人民,“这是一场豪*,但值得!”

与其求助于“资本”,不如让急需廉价重症药的广大病患来帮忙,让市场需求来帮忙。

怕什么啊?没人,招人;没设备买设备;没技术学技术。

终于,在赵志全的带领下,药厂度过了这场危机,越过了“严冬”,千万患者也因此能用上便宜的良心药,重获生的希望。

中国和中国的人民,总是被这个国家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02

影片改编自真实历史,90年代初,心脑血管、肿瘤等危重症领域还几乎被进口药物垄断,我没查到那个时候的药品价格,但以每天一粒药40mg为准,一年的花费就在美元,相当于元人民币。

这还只是国家进口价格,再加上代理商、药店的成本,一个冠心病患者一年只是吃药,大约就要花去0块钱。

而年,全国人均月工资为元上下,像片子里的老人那样,苦于进口药高昂的价格,于是“放弃生命”的患者,不在少数。

为了帮帮这些老百姓,也为了救活厂子,厂长赵志全,带领鲁南制药全体名职工参与冠心病专用药欣康的生产集资,研发成功后,在保持疗效一致的情况下,售价仅为进口药的四分之一,为许多病人带去了生的希望。

片子的剧情就讲到这里,但原型人物的故事还要更加令人感动。

年,赵志全承包了效益低下的郯南制药厂,用27年,将一个净资产不到20万的小厂发展成净资产超60亿的医药产业集团,创造了一万多就业岗位,而他自己始终住在一间40平的小屋子里,生活朴素。

命运弄人,年,赵志全病逝,此前他已带病工作长达12年。临终前,他没有将企业留给亲人,而是把经营权交给了能带领企业走得更远、更能造福社会的继任者,把终生奋斗的事业交给了社会。

大公无私,将私利置之度外,这是怎样一种胸怀,怎样一种气魄!

这样的企业家,在我们国家还有多少?他们是怎么达到这种境界的?

这两个问题,真的很值得我们去

1
查看完整版本: 被外国网友怒赞的中国故事,到底讲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