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新闻
红肉禽肉吃得多增9种慢病风险
近日,牛津大学一项基于47万人的研究发现,常吃牛羊猪肉及家禽肉,与糖尿病、冠心病、肺炎等9种疾病高风险有关。(BMCMed.3月2日在线版)
研究中,与不吃肉者相比,每周吃肉≥3次者吸烟、饮酒、超重/肥胖更常见。吃水果、蔬菜和鱼类等食物也往往较少。研究中的肉类主要包括未加工的红肉(牛肉、羊肉、猪肉)、禽肉和加工肉类。
校正上述因素后,研究发现,不管什么类型的肉类食品,不管是加工还是未加工的肉食品,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冠心病、肺炎、消化道憩室病、结肠息肉和糖尿病的风险。
每天吃70g红肉和加工肉,患冠心病风险增加15%,患糖尿病风险增加30%,肺炎风险增加31%、憩室疾病风险增加19%、结肠息肉风险增加10%。
而每天吃30g禽肉,患胃食管反流病风险增加17%,患糖尿病风险增加14%。同样,吃更多禽肉者,患胃炎和十二指肠炎、憩室病、胆囊病的风险也增高。
然而,校正体质指数后,吃肉与多数疾病患病风险的相关性减弱,表明肥胖/超重与这些疾病也有关。
研究分析了英国Biobank数据库中的47.5万例成年人数据,平均随访8年。?
降压效果评估应考虑“降压达标占比”
近日,一项基于SPRINT研究的分析表明,降压达标占比(收缩压在目标范围内的时间百分比)也适合用来评估降压治疗的效果。(JACC.,77:)
研究显示,对于成年高血压患者来说,降压达标占比较高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降低,且两者之间的关系独立于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也与平均收缩压以及收缩压变异性无关。
多因素分析显示,中位随访3.3年间,降压达标占比越高,首次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也越低。
研究者认为,降压达标占比对于评估降压效果有一定价值,可能会成为一个新指标,但仍需研究来验证。
研究纳入例成年高血压患者,随访3.3年期间,例患者首次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气温波动是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每增1℃,心血管病风险增6%
近日,中医院王增武等进行的中国高血压调查研究最新分析显示,长期的气温变化,会增加心血管病发生风险。(EnvironmentalPollution.3月1日在线版)
研究显示,长期气温变化与心血管病的发生呈正相关,在考虑了年龄、性别、体质指数以及常见心血管危险因素、教育程度、年平均气温等因素后,这种相关性更为显著。
研究发现,气温变化每增加1℃,就增加6%的心血管病风险。
与最低三分位水平气温变化相比,中三分位水平和最高三分位水平的气温变化分别增加34%和72%的心血管病风险。
就冠心病而言,中三分位水平和最高三分位水平的气温变化分别增加80%和%的风险。每增加1℃的气温变化,增加7%的冠心病风险。
气候变化对卒中的影响也是如此,每增加1℃的气温变化,就会增加1.1倍的风险。
研究还发现,气温变化对城市人群和血脂异常人群的影响更为明显。
此外,气温变化还会加速心血管病的发生。与气温变化9.33℃相比,气温变化≥9.33℃会促使35~65岁人群心血管病早发生2.11年。
研究于-年纳入例参与者,平均56岁。中位随访4.65年,共发生例心血管事件。气温变化定义为研究期间每日温度标准差,并将其分为三分位数(8.78℃,8.78℃~10.07℃,≥10.07℃)。?
热点新闻
国家卫健委:将大规模开展60岁以上老年人群的疫苗接种
3月2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病*疫苗安全性有效性有关情况。
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介绍,关于60岁以上人群接种,部分地区在充分评估健康状况的情况下和被感染风险的前提下,已经开始为60岁以上身体条件比较好的老人开展接种新冠疫苗。
同时,疫苗研发单位也在加快推进研发,在临床试验取得足够安全性、有效性数据以后,我们将大规模开展60岁以上老年人群的疫苗接种。?
“一针式”“两针式”疫苗均安全有效
近日,有市民询问,媒体上报道的“一针式”新冠疫苗为何在武汉没有见到?“一针式”“两针式”新冠疫苗哪个的安全性、有效性更高?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了解。
医院原*委书记、院长王志发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医院原*委书记、院长王志发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在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来源:北京日报、长江日报、内蒙古新闻网等)
end
排版:昕亚
编辑:贾薇薇昕亚
审核:许奉彦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