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慈禧太后非常喜爱菊花。据清宫医案表明,对于各种正在盛开的鲜花,慈禧总是随采随吃。有一种叫“雪球”的白菊花,花瓣短而细密,洁白如雪如玉,西太后将花瓣随手采下,让太监浸在温水里漂洗,十多分钟后取出,再放入稀矾温水里漂洗一下,捞起,沥净,放在鸡汤或其他肉汤火锅里烫吃,十分可口。她常把菊花制成膏剂食用,这就是菊花延龄膏。
菊花盛开时节,取菊花瓣洗净,加水煎透,去渣熬为浓汁,再加入适量蜂蜜文火收膏,装瓶备用。每次10克,温开水冲服,每日3-4次。
据《慈禧光绪医方选议》载:菊花延龄膏是老佛爷常用方,药仅菊花1味。《本草秘录》谓:“菊花有野种、家种之分,其实,皆感金水之精英而生者也。但家种为佳,补多于泻;野菊味苦,泻多于补”。《牧竖闲谈》云:“真菊延龄,野菊泻火”。由此可知,菊花除疏风泻热、清肝明目、解*消肿外,尚具有滋补作用,只是“不可责以近功”,故多制成膏剂使用。据宫廷医案记载,慈禧肝经有火,肺胃积热,又届耄耋之年,故服用补泻兼施的菊花延龄膏,可谓一举数得。
在华夏这块古老的大地上,曾有不少食菊花可长寿的记载。三国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赠给钟繇一束菊花,并写信道:“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餐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可见古时人们早已认识菊花保健益寿的作用。古往今来,食菊的方法颇多,尤以饮菊酒喝菊茶最为便利和普遍。
据文献记载,汉高祖爱姬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回忆汉宫的生活时曾提到“饮菊花酒,令人长寿”。东汉方士费长房对他的弟子桓景说:“九月九日这天,你家将要大祸来临,令家人用红袋盛满茱萸,登上高山,饮菊花酒,方能避祸。”桓景谨遵师命,带领全家老少上山避难,晚上回家时,发现家中的鸡鸭全死了。从此,每逢九月九日重阳节,无论贫富,都要登高山,佩茱萸,饮菊花酒以避邪气,相沿成俗。
史籍中曾记载晋代爱菊诗人陶渊明,在一次重阳节里,采了一大束菊花,独自坐在菊花丛中,忽然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他抱坛痛饮,以菊花为下酒菜,大醉而归,还留下了“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的词句,盛赞菊花酒的益寿作用。元明时,菊花酒中已加进了多种中草药,其制法是取“菊花煎汁,同曲、米酿酒,或加地*、当归、枸杞诸药亦佳”。《西京杂记》中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谓之菊花酒。”并说:“菊花酒,服之轻身耐老,令人长寿。”明代李时珍称菊花酒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痿痹,消百病”的功效。
中医认为,菊花性味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有疏风清热,清肝明目,平降肝阳之功,本品清芳疏泄,善祛风热之邪,对外感风热,其效甚佳,对肝经风热,或肝阳上亢等,也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本草纲目》言其“除风热,益肝补阴,治诸风头目”。《神农本草经》言其“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含菊苟甙,挥发油,*酮类,胆碱,香豆精类化合物及生物碱等,对多种致病菌及流感病*有抑制作用,能显著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血压、血脂。中老年人,常常患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等多种疾病,常用本品,或煮粥服食,不仅可以预防感冒,还可降压降脂,治疗心脏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