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关节是全身重要的活动关节之一,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方法不当,容易有很多后遗症,如创伤性关节炎等。老年患者多数年纪大、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或伤前患有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往往预后较差。
虽然骨折后手术方法较多,
但由于老年人
手术存在麻醉意外和感染的风险,
甚至有些老年患者
因身体原因不能耐受手术。
儿童和学生由于外伤导致上肢骨折,特别是桡骨远端骨折不稳定,加上儿童生长发育快,家长担心手术风险和手术后留下疤痕等后遗症,因而多数家长选择小夹板固定。1小夹板固定创伤小、恢复快“四肢骨折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创伤小、恢复快。具有简、便、轻、廉的特点。在骨科治疗中的中医特色体现得很明显。”*医院骨伤科魏成建主任医师
中医正骨主张用一整套传统方法最大限度地保证功能,中医正骨初期要对准,要消肿,要祛瘀,要止痛。中期要续骨,要和营活血。后期要补肝肾,要功能到位,要防后遗症。而小夹板外固定刚好具备:有效的防止骨折端再发生移位,便于及时进行锻炼,防止关节僵硬,不妨碍肌肉纵向收缩,有利于骨折愈合,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并发症少,需要经常调整,关键还费用低廉。
家住六合横梁的今年77岁的钱奶奶前段时间家里人都下地干农活,为了能帮家里人做做饭,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天天忙里忙外。前两天下雨路滑一不小心摔倒,造成腕关节的骨折。医院就诊后,建议要进行手术治疗,但考虑到钱奶奶高龄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麻醉风险大,加上病人经济不宽裕,医生建议病人到医院骨科看看能否保守治疗。魏主任接诊后,经过检查,决定先用中医正骨手法进行复位,然后用小夹板进行外固定,外敷我院伤1膏药,同时为其开出中药汤剂内服,同时还可以进行功能,内外兼施加快骨折的康复。5周后经过复查骨折基本愈合,一家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上月初,南京河西9岁的菁菁在上体育课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当时左胳膊就感觉疼痛难忍。家人闻讯后赶紧带她来到了医院就诊,检查后发现菁菁左侧尺桡骨骨折。父母十分担心,怕孩子小,开刀留下疤或影响上肢功能。接诊的魏主任在仔细分析其病情后,建议保守治疗。随后魏主任先为菁菁进行了中医正骨手法治疗,之后进行了夹板固定,并叮嘱菁菁家长:孩子还小,平日活动量大,要定期来复查、调整夹板角度。一个多月后,复查CT提示骨折愈合良好,左胳膊的功能恢复也不错,没有任何后遗症。2传统、现代,动、静结合早在晋代,著名医家葛洪在《肘后救卒方》中就有了对竹夹板固定的记录。近二千年来,一直在临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0年代我国著名骨伤科专家提出小夹板外固定骨折的四项原则——“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把用小夹板治疗骨折的理论与技术提到一个新的水平。“在临床使用中,我们不断创新,发明了许多新型小夹板。尤其是将传统方法与智能技术结合起来,首先提出了新‘动静结合’理论,独创智能气囊式小夹板”魏成建介绍,根据新‘动静结合’理念设计出智能气囊小夹板。仍用原本的木质小夹板,扎带为气囊扎带,有2-3个,不影响夹板的通透性,控制系统轻巧随身携带。压垫为气囊,可随意放置,调节压力防止骨折再移位,如骨折手法复位后有残余移位、骨折再移位,调节压力纠正移位。如有老年体弱患者不能耐受一次复位的疼痛刺激,可直接通过压垫来复位。分次调节压力,进行渐进式复位。该夹板扎带压力智能控制,安全稳定,压垫加压程度人为控制,是智能化的可动力加压的新型夹板,创新了传统的复位及外固定的概念。“中医骨科保守治疗,需要我们不断地传承创新,只要临床疗效好,简便轻廉。患者认可,虽然不是主流但我们会始终坚持。”魏成建如是说。
来源:网络推荐阅读
加群:各种专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