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脏病所致心衰,
有哪些治疗要点?
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微循环异常等所致的缺血性心脏病是心衰的常见病因。患者存在心肌细胞功能丧失、心肌纤维化进展、左心室重构、神经内分泌激活、内皮功能障碍,心衰风险很高。
在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所致心衰时,需要同时结合血运重建和药物治疗。根据患者耐受性和个体情况不同,可以选择的药物包括利尿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洋地*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调脂药物等,以上不同种类的药物可针对心室重构、体液潴留、心肌耗氧、血管斑块破裂等多种不同危险因素。
在药物选择方面,现在已经有了较“金三角(传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更优的“新金三角”,即以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取代传统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是由沙库巴曲和缬沙坦按1:1摩尔比例结合组成盐复合物,同时针对利钠肽系统(NPS)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发挥作用,达到改善心肌重构、扩张血管、降低交感神经系统活性的治疗目的。
里程碑式的PARADIGM-HF试验显示,与常用活性药物ACEI依那普利相比,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使心血管死亡和心衰住院风险降低20%,心脏性猝死风险降低20%,成为各大指南推荐及临床优选的心衰治疗药物。
重症缺血性心脏病,
如何优化抗心衰药物治疗?
病例
★病例资料
▎基本情况:
患者,男性,73岁,因“发作性胸闷、气短1年余,加重伴胸痛、喘息12小时”入院。
▎现病史:
患者于入院前1年余常于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无明显胸痛,持续约5~10分钟,休息后好转,此后上述症状间断反复发作。曾于住院时有心肌酶升高、心电图异常史,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给予药物治疗,症状好转后出院。18年2月行冠状动脉造影示三支狭窄。
由于患者于术中突急性心衰发作,遂终止手术,长期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阿托伐他汀调脂,美托洛尔减低心肌氧耗,螺内酯、贝那普利、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50mgbid)抗心衰治疗。
12小时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再发胸闷、胸痛,为心前区闷痛,伴后背部放射痛,伴心悸、气短、喘息,家中自行吸氧治疗持续10分钟后症状稍缓解,伴大汗、乏力、恶心、呕吐,为胃内容,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为求进一步诊治于年3月19日急诊入院。
▎既往史:
高血压病4年余,最高/60mmHg,未规律服药。慢性支气管炎病史20年。胃溃疡病史20余年。
▎体格检查:
体温36.3℃,脉搏82次/分,血压/60mmHg,喘息貌,半卧位,两肺呼吸音粗,右下肺可闻及少量湿性罗音,心律齐,心音低钝,心率82次/分,心尖部可闻及2/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P2A2,双下肢无凹陷性性水肿。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D-二聚体1.75ug/ml,肌钙蛋白I0.12ng/ml。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ng/L。血红蛋白g/L,中性粒细胞72%,高敏C反应蛋白45.75mg/L。尿素氮15.11mmol/L,肌酐.4umol/L,尿酸.2umol/L。心肌酶谱正常。
▎双下肢动静脉超声:
双下肢动脉内中膜增厚并斑块形成。
▎心脏超声(年2月):
全心增大,左心为著,左心功能减低,主动脉瓣少中量返流,二尖瓣少中量返流,三尖瓣少中量返流,轻度肺动脉高压,左房前后径45毫米,左室舒张末内径75毫米,左室射血分数30%。
心电图(ECG):窦性心律,90次/分,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图1患者入院心电图检查
▎入院诊断:
缺血性心脏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功能Ⅳ级,肾功能不全,高尿酸血症。
▎治疗方案:
表1.入院后初始药物治疗方案
▎诊疗经过:
NT-proBNP变化趋势
肌钙蛋白I变化趋势
▎病情进展:
因患者肌钙蛋白I水平升高,于年3月29日行PCI术(术中所见及操作未提供病史信息)。
年4月2日复查心脏超声示:左房前后径46mm。左室舒张末内径73mm。左室射血分数42%,左室壁运动普遍减低,二尖瓣少量返流,主动脉瓣大量返流。轻度体力活动下患者无胸闷、胸痛、气短等不适主诉,予出院,出院后调整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至mgbid。
▎心得体会:
心衰治疗的核心仍然是病因的治疗,所以本例患者于第三次住院治疗时进行了详细的鉴别诊断过程。“各室壁运动普遍弥漫减低”不是扩张型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脏病心脏超声鉴别诊断的必要条件。结合病史、心电图、心脏超声及冠脉造影检查,本例患者仍考虑缺血性心肌病诊断。
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是解决冠脉缺血的有效手段,药物治疗不可或缺。通过严密的随访,随时调整治疗方案,用含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的“新金三角”方案取代旧方案,调整患者各项生化指标到适合介入治疗,由于服用沙库巴曲缬沙坦纳片降低患者NT-proBNP水平等,患者手术顺利进行,术后为更好的改善预后,滴定至最大可耐受剂量,最终使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以上内容摘自网络,谨对原作者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