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聊今天的话题之前,她姐想和大家分享一则真实故事。
上个周末,她姐和朋友晓雯约饭。饭桌上,晓雯说起了一件她至今没能忘的事。
那是一节很普通的体育课。
简单地做了些热身运动之后,体育老师带着她和同学们开始了一次计时的米跑。
《青春派》
开跑没多久,晓雯忽然听见操场的一头传来了阵阵的喧闹声,很多学生围在一起,一位其它班的体育老医院方向跑。
一开始,她还以为是哪个同学不小心摔倒了或者扭伤了脚。等跑近了才发现,那个倒在地上的同学已经昏迷不醒了。
包括晓雯在内,很多学生都慌了神,隐隐约约地有啜泣声响起。
晓雯无比庆幸,迅速赶来的校医曾经接受过急救培训,医院离学校也并不远,她的同学成功捡回了一命。
等晓雯渐渐长大,看到越来越多的新闻,学到越来越多的知识,她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自己的同学可能是遇到了心源性猝死。
而她,曾经离死亡那么近。
百度
猝死不嫌你年轻
她姐一度觉得,对于年轻人来说,死亡还是一件非常遥远的事情。
按理来说,因为年轻人的身体状况相比老年人要好很多,如果不是患有某种心血管类疾病,心源性猝死不应该这么快找上年轻人。
但在、内卷化的当下,加班、熬夜,好像成了许多年轻人生活中的常态。
猝死的阴影也随之向着年轻人移动了。
《未生》
今年8月,重庆一名23岁的女生就在值班时突发心源性疾病,离世了。
还是像花一样的年纪,正是尽情规划自己的生活,在职场上大展拳脚的时候。
而现在,关于未来的一切美好构想都无从谈起了。
更让她姐难过的是,心源性猝死甚至已经开始威胁学生们的健康了。
此前,有媒体报道了一起发生在广州的猝死事件。
小钱,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正在学校里参加5人制足球比赛。
下半场比赛开始还不到1分钟,他突然倒在了地上。
刚倒下的时候,小钱还发出了一些细微的哭声,但很快,哭声就越来越小。
等到校医到场,进行人工呼吸和体外按压的时候,小钱已经开始全身颤抖,几乎摸不到脉搏了。
次日凌晨,他因为心源性猝死,在医院被宣告死亡,没能再望一眼清晨的太阳。
小钱父母一遍遍翻看学校的监控录像,然后发出了一句又一句的质问:
最早发现孩子倒地的老师,为什么没能立即采取有效的救援措施?
学校买的AED除颤仪,明明可以用于急救,为什么没有使用?
相关统计显示,当心脏骤停后,如果不能及时施救,患者的存活率将在4分钟后大幅度下降,身体也将遭受不可逆的损伤。
但在*金4分钟里,进行心肺复苏并且尽早使用AED,患者将有50%左右的几率转危为安。
国家卫健委官微
健康中国而属于小钱的秒,在慌乱和无能为力中流逝了。
当生命只剩秒,你还能做什么
时间就是生命,一句几乎所有人都听过的格言,但时间承载的生命重量却往往超乎我们的想象。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我国每年因心脏骤停等原因造成猝死的人数超过54万,相当于每分钟就有1人出现心源性猝死。
《急诊科医生》
我们为这些生命的逝去而悲伤。
在悲伤过后,她姐想要和大家进一步探讨的,是如何减少类似悲剧的上演。
当我们的亲朋和孩子倒下的时候,她的生命会不会因为别人的帮助而得以延续?
因为在那*金般宝贵的秒里,一个普通人能做的事,其实还有很多。
不仅仅是拨打一通急救电话。
她姐曾经看过这样一则公益短片:
这则名为《S》的短片是由“我是创益人”大赛孵化而出的。
到目前,这个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腾讯广告、腾讯CDC联合举办的大赛,已经孵化了包括戛纳银狮获奖作品《一个人的球队》在内的支公益广告作品。
《S》讲述的就是关于紧急施救的故事,故事里也有一位倒地不起的学生。
所幸,他的同学没有慌乱,穿过了学校长廊,奔跑着取来了校园内配备的AED机器。
所幸,他的老师经受过急救培训,能够使用AED机器。
所幸,一切都还来得及。
视频里反复出现的AED究竟是什么?
它其实是一款便携式的医疗设备,名为“自动体外除颤器”,主要用于抢救因室颤导致的心脏骤停患者。
AED可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自动识别可电击心律,并进行自动电击除颤。
提起医疗设备,很多人都觉得是医护人员才需要学习和掌握的。
但AED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使用者不需要具备非常专业的医学背景和知识。
即便是普通人,在接受了一定时间的培训之后,也可以学会使用AED设备,并用它施救。
它也因此被称为“傻瓜电击器”。
因为它的使用方法并不复杂,只需要“听它说、跟它做”。
每一台AED设备都配备了语音提示功能。在打开设备之后,操作者可以跟随设备提示,完成电极片黏贴、AED心律分析等施救操作。
她姐忍不住会想,如果回到小钱倒地的那天,如果当时在场的老师和校医里有人会使用AED,那小钱如今是不是还在和小伙伴开心的玩耍,或者为了不会的那道题发愁?
可惜,一切没有如果。
让急救走进校园
“等拿到AED之后就知道怎么用了,问题是去哪拿?”在知乎关于AED的问答上,有一位网友这样写道。
的确,因为AED设备的价格比较昂贵,所以目前的设备铺设率并不太高。
好在,她姐注意到,在设备购置安装等方面,我们国家一直在行动。
从10月27日开始,北京已经启动了轨道交通车站AED配置工作,预计到年底,北京所有地铁线路都将安装AED设备,做到每站至少1台。
在人流量较大的地铁站,工作人员急救相关证件的考取率也需要在80%以上。
杭州,则向前迈进了更大的一步,成为了全国首个以地方立法形式,规范AED配置和使用的城市。
杭州还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宣传方式,公布AED的分布信息,让需要AED时,AED真的能够“触手可及”。
在急救知识普及的过程里,所遇到的阻碍不仅仅来自设备价格,还有认知上的。
致力于校园AED引入和急救培训的“心动少年”项目团队就发现,AED普及难,很多时候是急救意愿的问题,换句话说,大家是不是愿意伸出援手。
这也是为什么“心动少年”项目优先选择在学校普及急救知识、帮助校园装配AED设备。
因为培养老师和孩子们伸出援手的意识和技能,是在为孩子们的生命安全提供更高保障,也是在提升“未来”的施救能力。
在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心动少年”项目已经成功完成了一次落地。未来的3年里,越来越多的师生可以通过专业的讲解和练习,了解并学习急救知识。
或许就像该校校长说的那样:“接受教育的目的,终究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
而急救的知识和技能,能让只有一次的生命更好地延续。
心动少年项目落地杭州淳安夏峰完小的现场培训照片
统计数据显示,大约有87.7%的心源性猝死,医院外的。
所以往往,比医生护士更早出现在急救现场的,是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
国家卫健委官微
健康中国她姐知道,其实所谓的“缺乏急救意愿”,更通俗地来讲,有时不是不会救,而是不敢救。
如果救人了,没成功,该怎么办?要承担法律责任怎么办?
新闻里的碰瓷、扶人被讹、见义勇为反被关等,一次次消磨着我们救人时的勇气。
但实际上,年开始施行的《民法总则》已经在为好人们“撑腰”了。根据《民法总则》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即将于年实施的《民法典》也在第条将上述法规,原文收录。
微博
最高人民法院她姐不鼓励盲目救助。
但如果在紧急情况之下,你恰巧接受过专业的急救培训,不必怕,勇敢地再伸出一次援手吧。
因为倒在眼前的那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其实也是另一个人的亲朋和孩子。
如果你暂时还不具备施救的能力,但因为这篇文章,愿意去正规机构进行急救设备和知识的培训;
愿意为“心动少年”等急救公益项目作出力所能及的支持;
或者仅仅是在下一次面临紧急情况时能够保持冷静,不慌乱地寻找专业人员的救助。
就已经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了。
我们衷心地希望,当下一次“S”倒计时开始时,力所能及可以替代无能为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