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冠心病患者心源性猝死的预防
TUhjnbcbe - 2020/11/18 8:17:00
心源性猝死(SCD)是全球成人主要死亡原因,约占全部猝死的75%。冠心病是导致SCD最常见的原因,占到所有SCD的近80%,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与缺血性心脏病。合理的药物应用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石,血运重建业已被广泛认可,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但是即使全面采用指南建议的预防措施、最佳药物治疗和完全血运重建,仍有不少患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出现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心衰和室性心律失常。SCD为这类患者的主要死亡方式。因此,在冠心病患者的长期管理中,SCD仍然是我们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也容易被患者及临床医生所忽视。冠心病患者SCD的预防策略主要包括二级预防和一级预防。二级预防针对心脏骤停的幸存者,或既往已经发生过室速或室颤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这类患者再次发生心脏骤停或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很高。即使在院外心脏骤停急救体系较为完善、人工心肺复苏开展较为普遍的美国经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最终能存活至出院的仅占5.6%,因此对绝大多数具有心脏骤停潜在风险的患者来说,二级预防已为时过晚。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一级预防的概念。一级预防针对尚未发生过室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但有发生心脏骤停较高风险的患者。相较于二级预防,一级预防更强调“防患于未然”。在冠心病最佳药物及血运重建治疗基础上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通过减少SCD发生率而降低全因病死率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二级预防

对于接受合理药物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不仅能缓解心肌缺血的症状,而且能够降低缺血诱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降低病死率,改善远期预后。当急性缺血患者血运重建后出现多形性室速或室颤,首先应考虑心肌缺血进展、再梗死或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可能,应立即行冠状动脉造影,并根据造影结果进行处理。血运重建后应常规作超声心动图检查,了解左心功能状态及是否合并机械并发症,并作相应处理。若无禁忌,长期口服β受体阻滞剂和(或)胺碘酮以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发生。?

在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的冠脉痉挛患者中,即使进行血运重建及合理的药物应用,包括充分的扩血管治疗,一些患者仍会反复发作痉挛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室速或室颤),因此均应当将这类患者作为二级预防对象而植入ICD。对已诱发心梗和恶性心律失常且反复发作的冠脉痉挛患者,也应植入ICD。?

当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发作室速或室颤所致的心跳骤停,或者室速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不可逆因素所致室速时,推荐植入ICD。对于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或不明原因的晕厥患者,如果电生理检查诱发出持续单形性室速时,推荐植入ICD。?对于心脏骤停幸存者或持续性/阵发性室速患者,《AHA/ACC/HRS室性心律失常的管理和心脏性猝死的预防指南》主张植入ICD以预防复发。如果电生理检查能诱发室颤或室速,那么做ICD就显得似乎更有价值,而且患者及其家属的手术依从性也更高。对于有心脏骤停病史的患者而言,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实施ICD植入。即便ICD植入后多年未再发生心脏骤停,但它确实能在关键时刻保命。?

一级预防

当患者的LVEF≤40%时,心梗后40天或血运重建后90天后,进一步评估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及EF值:如LVEF≤30%,则NYHAI级时就应植入ICD预防猝死;如LVEF≤35%,则需满足NYHAII-III级时植入ICD预防猝死;如LVEF≤40%时,则同时需要满足伴非持续性室速,且电生理检查可诱发出室颤或持续性室速时,植入ICD预防猝死;当患者为NYHAIV级,等待心脏移植或预备植入左室辅助装置,预期寿命1年以上,可植入ICD预防猝死。?

如果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尽管LVEF≤40%,但当前尚处于心梗后40天或血运重建90天内,可考虑穿戴式ICD预防猝死,等待心梗后40天或血运重建后90天后再次评估LVEF和心功能分级。而患者如同时伴有非持续性室速,可直接进行电生理检查,如可诱发出持续性室速,则应考虑直接进行ICD植入,无需等待心梗后40天或血运重建90天后。

总的来说,对冠心病患者,尽早、积极有效地进行药物治疗及血运重建,不仅能降低早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也能减少远期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的危险。与药物治疗相比,ICD在SCD的二级预防中的优势毋庸置疑,但这部分患者只占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很小一部分。临床上有许多既往没有室颤或室速的患者同样存在SCD的风险,这部分患者也可能从预防性植入ICD中获益。因此,对冠心病患者而言,无论是否接受血运重建及充分合理的药物治疗,均应对患者进行SCD风险的评估,并建立较为完善的随访体系。

?

END

郑大一附院心内科高路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冠心病患者心源性猝死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