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心、利尿、扩血管是改善心衰症状的「三板斧」,而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则是改善心衰长期预后的「金三角」。笼统来讲抗心衰的治疗看似简单,其实不然。
心力衰竭(心衰)的类型繁多,定义复杂,不同类型心衰治疗原则可以有较大差异。先看ESC《急性与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关于心衰的定义是怎么「啰啰嗦嗦」地把事情讲清楚的,这可能是最多「and/or」的定义之一。
分解来说,「心衰」的要点如下:
1)心衰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有相应的症状和/或体征;
2)心脏结构和/或功能性异常;
3)心输出减低或心腔内压力增高;
4)以上异常可见于静息或运动状态下。
如此复杂的定义,目的是尽可能地把目前常用的心衰分类囊括进去。而心衰的分类,真的可以有n种,随之而来的治疗原则也可能是n种。
1按射血分数(EF)分类心衰定义中描述的「心输出减低或心腔内压力增高」,过往称为收缩性心衰和舒张性心衰,指的是以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基础的分类,目前叫射血分数下降心衰(HFrEF)及射血分数保留心衰(HFpEF)。而在ESC指南中,针对HFrEF与HFpEF中间的「灰色地带」,新增了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Heartfailurewithmid-rangeejectionfraction,HFmrEF)。
分类不是为了使问题复杂化,而是为了指导治疗。HFrEF和HFpEF在治疗上有很多差异。
目前,对于HFrEF治疗的证据比较充分,包括心衰的金三角治疗(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其他药物(伊伐布雷定、脑啡肽酶抑制剂)以及器械治疗(ICD、CRT、CRT-D)在相应适应证下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改善心衰的预后。
HFpEF占总心衰患者的一半,也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但对HFpEF有确切疗效的「武器」则少很多,看似EF正常,但治疗起来可能更加棘手。总结一下有以下两个特点:
1)大部分药物治疗(包括金三角治疗等)的研究在「软终点」(改善心衰症状、降低BNP水平、减少心衰再入院等)取得阳性结果,但主要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等)均未得到阳性结果。换句话说,在HFpEF心衰患者中使用「金三角」治疗,能否改善预后证据不足。器械治疗对EF值有特定要求(EF≤30%~40%),很少用于HFpEF。
2)相对于「金三角」,针对HFpEF病因及诱因的治疗可能更为重要,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肾功能不全、房颤、糖尿病、肥胖等。例如,对于HFpEF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的要注意控制血压(/80mmHg),合并冠心病的患者需要考虑行血运重建,房颤患者要注意控制心室率或者考虑复律。
ESC指南新提出的HFmrEF(EF在40%与49%间),在既往研究中更常划分在HFpEF的范畴。以目前证据来说,治疗原则应该参照HFpEF,但因其同时具备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受损的特点,处于心衰分类的「灰色地带」,因此今后设计针对性的临床研究非常必要。
2按病程分类按照心衰的病程分类,可大致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心衰病人经过治疗后,症状体征稳定一个月以上无明显变化,可称之为慢性心衰稳定期(Stable)。
急性心衰即心衰症状和体征突然发作或短期内恶化加重,其中大部分为既往慢性心衰的恶化(HFrEF/HFpEF)、也可以为首次心衰发作。根据患者的充血及灌注情况,急性心衰可分为四类(如下图)。
注:1)低灌注状态:四肢湿冷、尿量减少、神志模糊、脉压下降;2)充血状态:颈静脉扩张,肺部湿罗音、呼吸困难,纳差、腹胀腹水及双下肢浮肿。
在心衰的急性期,治疗的目标是改善症状、稳定血流动力学,保证器官灌注。急性心衰不同的分类提示治疗方式不同,预后也不同。
对于「暖-湿」的患者,即外周灌注好、有浮肿、肺部啰音的病人,临床上最为常见,应该以利尿、扩血管为主,必要时超滤。
而对于即外周灌注差、血压低(90mmHg)的患者,应该考虑正性肌力药物、升压药的使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米力农、左西孟旦等),及机械循环支持(如缺血性心肌病可上IABP)。这种类型预后较差。
近期,越来越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