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全面了解冠心病之四发病机制
TUhjnbcbe - 2025/3/9 9:11:00

全面了解冠心病之四:发病机制

正常的动脉壁可以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结构组成。外膜由疏松的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细胞所形成,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中膜,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覆盖而形成内膜。

血液在动脉内流动,血管壁最内层的内皮细胞合成了多种血管活性物质,维持血管舒缩状态、抑制血液内血栓形成。但当某些危险因素的作用下,引起血液中的脂肪代谢紊乱,导致血中的脂肪含量(血脂)持续增高,尤其是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持续增高,超过了内皮细胞和血液自身的净化能力,又因为血脂增高导致的血液黏稠,多余的血脂慢慢在动脉管壁上沉积,动脉粥样硬化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斑块的形成。

脂质点的出现。刚开始只是及少量的血脂沉积在内皮细胞上,免疫系统中的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看到这些外来异物,立刻冲过去把它们吞进肚子里(它们对付细菌、病毒等都是这样),从大体上看,动脉内膜上开始出现小黄点,为小范围的巨噬细胞吞噬血脂后积聚形成。

发展-脂质条纹。随着血脂沉积的越来越多,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扛不过来,开始分泌各种细胞因子,呼唤更多的免疫细胞过来,同时分泌的各种细胞因子也能对内皮细胞造成损害,引起内皮细胞和周围结缔组织形成炎症反应。此时脂质开始沿着破损的内膜向内渗透,并开始有特异性免疫(主要是T淋巴细胞)的参与。从大体上看,动脉内膜上的小黄点开始慢慢汇合处条纹状。

斑块的形成。随着脂质的越来越多,特异性免疫开始主导病情进展,T淋巴细胞进入内膜,并识别了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帮助信号(此过程在医学上叫抗原提呈)并迅速激活,立志消灭病原体,开始分泌更多、更强的细胞因子。在部分细胞因子的作用下,中膜的平滑肌细胞开始陆续迁移至内膜并增殖,而且它也可以吞噬脂质;迁移至内膜的平滑肌细胞在血液中的凝血酶的作用下增殖,同时合成和分泌胶原纤维、蛋白多糖等,构成了斑块的基质。

大体上看,脂质条纹的持续增大,平滑肌细胞和它分泌的各种结缔组织的持续增加,使脂质条纹逐渐变成纤维组织的粥样硬化斑块。粥样硬化斑块的内侧,有一个由平滑肌细胞和纤维组织组成的纤维帽。

复合斑块的形成。随着病情的持续进展,脂质沉积→巨噬细胞吞入分泌细胞因子→T细胞加入分泌更多细胞因子→平滑肌细胞迁移增殖分泌、胶原纤维,斑块越来越大,纤维帽在外侧逐渐形成新的纤维帽,其内的纤维帽和其他组织得不到养分供应,逐渐崩解,坏死,此时如有钙盐沉积逐渐钙化,坏死和钙化的粥样硬化斑块称为复合斑块。

斑块的转归。在多种危险因素的作用下,比如血压的突然波动、吸烟、糖尿病等,纤维帽裂开甚至破裂,会吸引血小板聚集,血小板黏附于斑块上,并激活纤维蛋白形成凝血块并迅速增大;同时,斑块破裂导致其内大量的异常物质释放,上调促凝物质的表达与合成,从而加重血栓的形成导致血管腔完全堵塞,并可引起某组织的器官的梗死。

如果粥样硬化斑块损伤没有引起完全阻塞,而只是部分阻塞,存在的凝血块可以纤维化成为斑块病灶的一部分,使得粥样硬化斑块进一步增大。如果斑块表面再次破裂,上述过程又会重演,反复血栓形成,最终导致完全的血管阻塞,危及生命。

凝血块的部分或全部也有可能脱落,并随血流沉积到下游更小的动脉血管,导致较小的动脉完全阻塞,并引起受累动脉供血区域心肌氧供的急剧下降或完全丧失。

还有些患者没有斑块形成也是冠心病,这是冠心病的另一种形式:

冠状动脉痉挛。

冠状动脉无严重狭窄,无斑块形成。各种原因引起的节段性或弥漫性、可逆的冠状动脉平滑肌层的痉挛性收缩,可造成暂时的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血流减少,心肌供血供氧不足,引起心肌的损伤。如严重、持续的痉挛可发生心肌梗死。

(明日更新:全面了解冠心病之五:心绞痛)

(写文章不易,如果喜欢,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全面了解冠心病之四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