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猝死”一词常出现在新闻报道里,事件的主人公大多都是年轻人,死亡原因离不开冠心病——心肌梗死,这个病堪称“夺命杀手”。
那么,如何才能将冠心病的风险降到最低呢?如何活到岁也不得冠心病?
美国的布劳恩沃尔德教授给出的答案是——控制血脂。同时,他还给出了一个可以预测患冠心病风险的公式。
01、出现这些症状,当心冠心病!
1、胸骨后或心前区出现疼痛,疼痛有时会牵扯到肩部、左臂内侧、手指及咽部。
2、疼痛可表现为烧灼、酸胀、紧缩或憋闷感。
3、疼痛因情绪剧烈波动、较强体力活动,饱餐和寒冷等诱发疼痛一般3-5分钟可缓解。
02、心血管专家:如何活到一百岁也不得冠心病?
关键是控制血脂!
大家都知道,在医院抽一管血化验,如果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或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数值超出正常范围,就是老百姓俗称的“高血脂”。
而高LDL-C水平和冠心病的关系证据确凿,但LDL-C在“正常范围”,也不代表就不会得冠心病。
那么降到多低才“安全”?如何知道自己得冠心病的风险有多高?
近期,在国际心血管领域教父级别的专家——EugeneBraunwald教授在心脏内科的顶级期刊之一的《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HeartJournal)上撰文指出:
拿出自己的血脂报告和计算器,用一个“神秘公式”简单算一下就会知道!
Braunwald教授在文章中介绍了一种更准确的、不同年龄段的冠心病风险评估公式,即“胆固醇·年”:
胆固醇·年(克·年)=LDL-C(mmol/L)*38*年龄(岁)/0。
■若患者的年龄是61岁,LDL-C为3.14mmol/L,那么他的胆固醇·年=3.14*38*61/0=7.28克·年。
(提示大家注意单位:该公式采用的血脂单位是我国绝大多数化验室出的血脂报告都在采用的mmol/L。使用单位mg/dL的,需要做个换算,大约是mg/dl÷38.67=mmol/L。)
上述公式的阈值(红线)是7。
即:当胆固醇·年积≥7克·年,就意味着冠心病的风险。
打个比方,假设您今年70岁,血脂是2.6mmol/L。虽然从化验单上看,是在正常值范围,但通过此公式计算的胆固醇·年恰好是7。
若要想不推开冠心病的大门,最好的方法就是推迟胆固醇·年达到7时的年龄。
也就是说,虽然LDL-C在正常范围,但如果您不想得冠心病的话,那么这时就需要开始控制胆固醇了。
再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从30岁起就将血脂长期稳定地维持在60mg/dL(1.57mmol/L)以下:
他30岁时,通过该公式算出的胆固醇·年大约是1.8;等他活到岁时,尽管随年龄增长,冠心病风险也在逐年升高,但胆固醇·年大约是6,仍然低于7,也就是他患上冠心病的风险仍然很低(再次强调,血脂控制一定要是长期的、稳定的)。
但还有一个很遗憾的事情是,我国成年人中血脂异常患病率迅速上升,其中年轻患者的比例明显增加,甚至接近半数高脂血症患者的治疗并未使血脂达到目标值。
也就是说,他们的胆固醇·年将更早达到警戒线,很可能在更年轻的年龄患上冠心病,生活质量、预期寿命都大打折扣。
血脂降到多低才“安全”?
我们进一步换算一下可知:如果血脂长期稳定地维持在1.84mmol/L以下,活到岁时,通过该公式算出的胆固醇·年仍然低于7。
注意,这个数值并不是“最佳值”,而是一个“临界值”,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是越低越好。
03、管好血脂,预防冠心病的关键
血脂异常与否,主要看四项指标:总胆固醇、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在四项指标中,“坏胆固醇”是形成动脉粥样斑块的原料,斑块又是发生心梗、脑梗的基础。
人体内的胆固醇主要有两个来源:1/4是吃进去的,3/4是自身肝脏合成的。所以,降低胆固醇也要从这些方面入手:
1、减少饮食摄入
饮食方面要限制食盐摄入量,少吃腌制食物、油炸食品等,多吃果蔬。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发布的《中国食物成分表》中提到,在常见食物中,每克可食用部分中胆固醇含量里排在前列的有:
猪脑(毫克)、鸭蛋黄(毫克)、鸡蛋黄(毫克)、猪肝(毫克)、鱿鱼干(毫克)、咸鸭蛋(毫克)、鸡蛋(毫克)、虾米(毫克)、鸡肝(毫克)、猪腰子(毫克)。
要控制这些食物的摄入量,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要尽量少吃。
2、减少胆固醇合成
对普通人来说,增加运动、保持饮食均衡、作息规律是控制胆固醇水平最有效的办法。对于已患有高胆固醇血症的人,则需要额外用药。
他汀类药物是血脂异常药物治疗的基石,推荐将中等强度的他汀作为血脂异常人群常用药物;他汀不耐受者、胆固醇水平不达标者、严重混合型高脂血症者,应考虑调脂药物的联合应用。
他汀是降胆固醇的首选药物,如果吃1片效果不好,也不要自行加量。因为增加他汀剂量后,疗效增幅并不显著(约6%),副作用风险却大大增加。最好的办法是在医生指导下,联合使用其他类型的降胆固醇药物。
3、定期体检
尽早发现胆固醇水平异常才能尽快干预。
建议20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一次空腹血脂;
具有危险因素者,如男性超过45岁、女性绝经后、吸烟、肥胖、有家族史者,应每半年到1年检测一次;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等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测一次血脂。
控制血脂的同时,应该注意血压、血糖、尿酸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协同控制,这些心血管危险因素常常互为因果,“狼狈为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