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疾痛的故事慢性病的病痛经验与治疗护理 [复制链接]

1#

在本书中,疾痛(Illness)和疾病(Disease)这两个词的涵义有根本的区别。当我用疾痛这个词时,我意在表现人的难以避免的病患经验:可怕的症状、苦楚和困扰。疾痛指的是病人及其家人、乃至更广的社会关系,是如何接受病患事实,带病生活的,又是如何对付和处理病患的症状以及由之引起的各种困苦烦恼的。

疾痛指的是种种鲜活的经验,是病人对疾病引起的身体异常和不适反应的切身感受,例如哮喘、腹部绞痛、鼻塞、关节疼痛等。疾痛经验也包括病家对这些身体不适反应的琢磨估量:是问题不大,还是问题严重,以及是否需要诉诸医治。疾痛经验还包括用外行人所能接受的常识,对这些病理生理反应带来的苦痛困扰进行排查解析。另外,当我们说及疾痛的时候,当然也包括患者自己对如何尽力对付困苦,解决由此造成的实际生活问题的态度和看法。疾痛作为行为,也是治疗的开端(例如,病人试图改变饮食和行为习惯、吃偏方、休息、锻炼身体、服用成药,或者现有的处方药),医院,或者寻求其他替代医疗的渠道。

疾痛的主要问题在于,症状和病残会造成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困难。譬如,我们可能无法上楼到卧室休息;或者,我们工作时,腰酸背痛会让我们分神,影响工作效果;头疼会让我们无法集中注意力做家庭作业或者家务,因而导致成绩下降和挫折感;或者有些疾病引发的性无能会导致婚姻破裂。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很愤怒,因为别人无法知道我们所承受的痛苦,不能客观地体察我们病残的真实性。于是,我们会因觉察到别人并不相信我们的抱怨,而气愤沮丧、压力重重,不知如何才能证实我们正在经历的痛苦。我们也可能因为觉得自己的病没有希望痊愈而变得意志消沉;抑或,因为恐惧死亡或害怕变成“废物”、“包袱”而抑郁沮丧。我们还难免会为失去的健康、病恹恹的面容而懊丧,为一落千丈的自尊心而伤心掉泪,或者为疾病引起的肢体残缺畸形而感到羞耻。所有这些都是疾痛问题。

地域环境的文化倾向(指我们在一定的生活环境里业已形成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以及延续这一生活环境的社会结构)影响着我们如何理解和对待疾痛的传统共识。所以,我们可以说,疾痛经验总是受到文化的影响。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荒谬,但生病的行为方式确实有正常(被我们的社会认为是合适的)或不正常之分。然而,对疾痛处理方式的传统共识不是固定的。在不同的社会环境里,在特定的人际圈子中,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不正常的,会通过舆论、交涉、协商而改变。经受疾痛时的不同行为方式,还取决于个人特殊的生活经历。所以我们还可以说,疾痛经验总是独特的。

医院或诊所就诊,无非就是去向医生抱怨疾痛。而正是他们用本地的习惯用语说病道痛,使患者和医生在最初接触时有了相互理解的基础,因为医生也已经与某种疾痛的集体经验有了接触和联系。然而,疾病则是医生根据病理理论解释和重组疾痛时提出或发明的。训练有素的医生,透过各自特定的专业理论滤光镜,从患者的疾痛经验中看到的是疾病。也就是说,患者及其家人抱怨的疾痛问题,在医生的头脑中重组简化成狭隘的科技议题,即转化为疾病问题。

对病患者来说,问题在于疼痛会干扰工作,甚至导致失业;自吸收患者的严格控制饮食以及肠胃严重不适,会加重他们的学业压力;或者心脏病的突发,可能会导致他们对死亡的恐惧,由此引起社交行为退缩,甚至离婚。对医生来说,问题则完全不同:如果血糖升高,他们需要诊断是否需要注射胰岛素;如果有不明原因的器官疼痛,他们需要进一步化验确诊;如果有抑郁症状,他们需要确定病人是否应该服用抗抑郁剂。这些医治者,不管是神经外科医生、家庭医生、脊椎按摩师,还是最新一代的心理医生,都是用某种专业术语和疾病分类法解读健康问题,提出一个新的诊断单位,一个新的“它”——某种疾病。

从医生观点来看,疾病才是问题所在。在生物医学的模式里,如果用为数有限的生物学词汇来定义疾病,那么它仅仅是一种生物结构或者生理功能的变异。当胸口疼被诊断为可医治的急性大叶性肺炎时,这种生物归纳法应该被看作是一次巨大的成功。然而,当胸口疼被诊断为慢性冠心病,需要长期服用钙拮抗剂和硝酸甘油时,这种生物学的简化法就不应该被看作是成功的。因为在这里,患者的恐惧、家人的困扰、工作和疾病的冲突,以及由之引发的性无能、经济困难等都被简化掉了,没能得到应有的

分享 转发
TOP
2#

在本书中,疾痛(Illness)和疾病(Disease)这两个词的涵义有根本的区别。当我用疾痛这个词时,我意在表现人的难以避免的病患经验:可怕的症状、苦楚和困扰。疾痛指的是病人及其家人、乃至更广的社会关系,是如何接受病患事实,带病生活的,又是如何对付和处理病患的症状以及由之引起的各种困苦烦恼的。

疾痛指的是种种鲜活的经验,是病人对疾病引起的身体异常和不适反应的切身感受,例如哮喘、腹部绞痛、鼻塞、关节疼痛等。疾痛经验也包括病家对这些身体不适反应的琢磨估量:是问题不大,还是问题严重,以及是否需要诉诸医治。疾痛经验还包括用外行人所能接受的常识,对这些病理生理反应带来的苦痛困扰进行排查解析。另外,当我们说及疾痛的时候,当然也包括患者自己对如何尽力对付困苦,解决由此造成的实际生活问题的态度和看法。疾痛作为行为,也是治疗的开端(例如,病人试图改变饮食和行为习惯、吃偏方、休息、锻炼身体、服用成药,或者现有的处方药),医院,或者寻求其他替代医疗的渠道。

疾痛的主要问题在于,症状和病残会造成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困难。譬如,我们可能无法上楼到卧室休息;或者,我们工作时,腰酸背痛会让我们分神,影响工作效果;头疼会让我们无法集中注意力做家庭作业或者家务,因而导致成绩下降和挫折感;或者有些疾病引发的性无能会导致婚姻破裂。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很愤怒,因为别人无法知道我们所承受的痛苦,不能客观地体察我们病残的真实性。于是,我们会因觉察到别人并不相信我们的抱怨,而气愤沮丧、压力重重,不知如何才能证实我们正在经历的痛苦。我们也可能因为觉得自己的病没有希望痊愈而变得意志消沉;抑或,因为恐惧死亡或害怕变成“废物”、“包袱”而抑郁沮丧。我们还难免会为失去的健康、病恹恹的面容而懊丧,为一落千丈的自尊心而伤心掉泪,或者为疾病引起的肢体残缺畸形而感到羞耻。所有这些都是疾痛问题。

地域环境的文化倾向(指我们在一定的生活环境里业已形成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以及延续这一生活环境的社会结构)影响着我们如何理解和对待疾痛的传统共识。所以,我们可以说,疾痛经验总是受到文化的影响。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荒谬,但生病的行为方式确实有正常(被我们的社会认为是合适的)或不正常之分。然而,对疾痛处理方式的传统共识不是固定的。在不同的社会环境里,在特定的人际圈子中,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不正常的,会通过舆论、交涉、协商而改变。经受疾痛时的不同行为方式,还取决于个人特殊的生活经历。所以我们还可以说,疾痛经验总是独特的。

医院或诊所就诊,无非就是去向医生抱怨疾痛。而正是他们用本地的习惯用语说病道痛,使患者和医生在最初接触时有了相互理解的基础,因为医生也已经与某种疾痛的集体经验有了接触和联系。然而,疾病则是医生根据病理理论解释和重组疾痛时提出或发明的。训练有素的医生,透过各自特定的专业理论滤光镜,从患者的疾痛经验中看到的是疾病。也就是说,患者及其家人抱怨的疾痛问题,在医生的头脑中重组简化成狭隘的科技议题,即转化为疾病问题。

对病患者来说,问题在于疼痛会干扰工作,甚至导致失业;自吸收患者的严格控制饮食以及肠胃严重不适,会加重他们的学业压力;或者心脏病的突发,可能会导致他们对死亡的恐惧,由此引起社交行为退缩,甚至离婚。对医生来说,问题则完全不同:如果血糖升高,他们需要诊断是否需要注射胰岛素;如果有不明原因的器官疼痛,他们需要进一步化验确诊;如果有抑郁症状,他们需要确定病人是否应该服用抗抑郁剂。这些医治者,不管是神经外科医生、家庭医生、脊椎按摩师,还是最新一代的心理医生,都是用某种专业术语和疾病分类法解读健康问题,提出一个新的诊断单位,一个新的“它”——某种疾病。

从医生观点来看,疾病才是问题所在。在生物医学的模式里,如果用为数有限的生物学词汇来定义疾病,那么它仅仅是一种生物结构或者生理功能的变异。当胸口疼被诊断为可医治的急性大叶性肺炎时,这种生物归纳法应该被看作是一次巨大的成功。然而,当胸口疼被诊断为慢性冠心病,需要长期服用钙拮抗剂和硝酸甘油时,这种生物学的简化法就不应该被看作是成功的。因为在这里,患者的恐惧、家人的困扰、工作和疾病的冲突,以及由之引发的性无能、经济困难等都被简化掉了,没能得到应有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