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10日,“医院心脏导管室开机仪式暨首届嘉会心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在医院举办。活动邀请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学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出席并主持剪彩仪式。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秦净,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委钱菊英等分别发来祝福视频寄语。上海医院心脏中心主任、上海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何奔,上海交通大医院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所长王继光,上海交通大医院心内科主任李毅刚,医院心内科主任施海明,同济医院大内科主任徐亚伟,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周达新,《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副主编肖瑞平,嘉会医疗首席医务官项乃强,美国哈佛医学院教授、嘉会国际肿瘤中心主任朱秀轩(AndrewX.Zhu),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医院心内科首席专家魏盟等多位学界知名专家出席了本次活动。各位专家均对医院心内科导管室正式投入诊疗服务表达了祝贺。开机仪式后的学术研讨会上,深耕心血管病各个亚专业的专家,围绕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冠心病、瓣膜病、高血压及心脏康复等多个主题,分享了前沿研究证据和未来发展趋势。其中,由朱秀轩(AndrewX.Zhu)教授分享的“肿瘤心脏病学进展”报告,融合前沿学科,成为会上的亮点。其他的专家分享信息要点摘录如下:“医学的进步,离不开科学思维能力,研究实践以及学术推广的共同作用。”——肖瑞平,NEJM副主编,NEJM医学前沿执行主编据肖瑞平教授介绍,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发展的压力,中国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已经是恶性肿瘤的两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杀手”。20世纪中叶后,在意识到“三高”对人群健康的危害以后,欧美科学家经过积极的科学研究和社会运动,通过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将慢性疾病的上升趋势控制并扭转。中国科学家也正在努力做出贡献,但我国存在人口基数大,营养水平、健康教育差距较大等问题,与心血管相关的慢性疾病负担,总体依然有继续上升的压力。“医学的进步,离不开科学思维能力,研究实践以及学术推广的共同作用。”肖瑞平教授说。科学研究、试验实践,教育推广,这三个环节形成医学科学的进步动力,医学科研人员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并联动起来,推动心血管病科学往前走,才能将现有的社会问题化解、将疑难病症攻克。“以PCI为大背景下的溶栓,是STEMI抢救的重要组成部分。”——何奔,上海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围绕着“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首选溶栓还是介入(PCI)”这一议题,何奔教授从四个维度,用充分的研究证据展开了论述。STEMI抢救的核心理念是“缩短心肌总缺血时间”,抢救时间窗有4个节点:患者发病、首次医疗接触(FMC)、诊断及再灌注治疗。何奔教授指出,对于起病时间短的患者,溶栓未必不如直接PCI;PCI获益虽大,但受制于患者病情各异及医疗机构的操作水准,随着时间的推移,PCI的获益会逐渐下降,当拖延到某一时间点,直接PCI的获益转为受损,即劣于即刻溶栓。在谈到“溶栓后早期PCI是否可行”时,何奔教授指出,若使用新型溶栓剂,溶栓后3小时以上的PCI安全可行。他认为,从目前的研究证据来看,对部分STEMI患者,溶栓后PCI的疗效与安全性并不亚于直接PCI。据何教授介绍,我国每年保守估计STEMI患者在21-25万,而每年接受直接PCI的患者数,在年时只有5.6万,其中存在巨大的需求缺口。假设我国医疗水平达到世界先进(包括抢救时间与技术),真正能从直接PCI获益的STEMI患者,仅有1/8(不到13%),意味着可能有15-20万/年的潜在需接受溶栓的STEMI患者。从卫生经济学角度出发,各省市应大力建设心导管室来提高PCI的可及性还是通过“溶栓结合早期PCI”的药物+介入策略来进行STEMI急救系统的建设?答案不言而喻。从国际指南的不断更新(重视院前静脉溶栓),到新型溶栓药物的迭代,当代的溶栓治疗与10到20年前有本质的区别。治疗目的,治疗药物,治疗理念,均有进步。当代以PCI为大背景下的溶栓,是STEMI抢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为PCI创造更好的条件。最后,何奔教授强调,“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