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与死神拼速度风一般的急诊人,奋战各大战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在北京能治好吗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王蕊清晨,金色阳光冲破雾霭,一切都渐渐苏醒过来。他们,匆匆吃了早饭,沿着已走了一个多月的熟悉过道,走进之江院区ICU;她们,戴上护目镜、穿好防护服……全副武装之后,就要接替下前一班的“战友”,开始异常忙碌的8个小时;她们,在武汉,有的可能刚下夜班,有的可能正踏进病房;还有他们、她们……他们是浙大一院急诊科的医生和护士,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里,他们接受使命,冲向了各个战场。“急诊科的同志,在这样急难险重的时候,就该上,哪里需要我们,就去哪里。”急诊科主任陆远强说,“现在我们共有近40位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守好第一道关“您去过武汉或者跟武汉来的人有接触吗?”站在庆春院区发热门诊的预检分诊处,干彩琴耐心地询问眼前的患者,为了节约防护服,她一个上午一口水也没有喝,嗓子已经有点“冒火”。急诊科的她年来到发热门诊负责护理工作,每年秋冬季都是她最忙碌的时候。1月初,网上开始流传“武汉出现不明原因肺炎”,从那时起,干彩琴和同事们就开始在预检时排查发热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在医院的统一部署下,更多的医生和护士前来发热门诊支援。1月21日,参加过H7N9疫情防控、G20峰会医疗保障、菲律宾海啸灾后援助等经验丰富的急诊科副护士长盛迪临危受命,进入发热门诊,与干彩琴一起统筹管理发热门诊。“当时已经有20多个护士在发热门诊了,有6个来自急诊科。”盛迪正在为患者做检查。建立梳理流程机制、理顺临时组建的团队、重新规划空间布局、与各部门沟通协作、加强防护培训、稳定物业工人……那段时间,盛迪和干彩琴几乎是24小时“oncall”,很快理顺了发热门诊各项工作。“有的人还未看诊就紧张得发抖,话也说不清楚;有的人怕被隔离,我们三番五次询问他,他还是选择刻意隐瞒……”盛迪告诉我们,作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排雷区”,她们必须非常谨慎且小心,在新冠肺炎的爆发高峰期,庆春院区发热门诊平均每天接诊量在人次以上。为应对疫情,送来的患者如有发烧情况,也必须先送入发热门诊进行筛查。出血性休克、心跳呼吸骤停……发热门诊小小的诊间里,经常出现危急情况。1月26日,浙大一院紧急启用之江院区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而这个时候,之江院区的急诊还从未启用。当晚,接到紧急开放之江院区发热门诊的命令后,一直在之江院区负责急诊科筹建工作的急诊科副主任张绍阳、护理组长李琴立刻行动了起来,十几个小时后,之江院区发热门诊正式开放。ICU里的生死时速“9床的氧饱和度掉下去了!”“17床需要插管!”“21床,准备好上ECMO!”……之江院区的ICU里,险象环生,全省的新冠肺炎危重患者陆续转运而来。新冠肺炎的靶器官是肺部,危重型患者的病情一般都已发展到呼吸衰竭,必须进行呼吸支持,病情再往下发展,可能就要动用ECMO。李彤——急诊科副主任、ECMO专家;浦其斌——呼吸治疗科副主任;赵雪红——急诊二支部书记、护理部副主任……共有20余位来自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带着常年与各种最危急状况打交道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技术,与来自重症监护室、外科重症监护室等科室的同事们一起在之江院区的ICU里并肩作战。“每个患者的情况都不同,我们每天都要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分析、讨论,还有一日两次的MDT,所有的会诊专家会一起针对每个人制定适合他的个性化的治疗、护理方案。”赵雪红说。有一位80多岁的患者,在拔除气管插管后,氧合指数一直不稳定,坚持观察治疗几天后,情况仍没有好转,必须立即进行新的方案治疗。再进行一次气管插管?患者已经做过一次气管插管,而且进行气管插管就必须使用大量的镇静药物,会给人体造成一定损伤,患者年纪又大,进行气管插管的时间越长,她患上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风险也就越大。上ECMO?患者一直比较配合治疗,可以在清醒状态下带着ECMO进行康复训练,对她恢复比较有利,但是患者的氧合指数不好,在没有进行呼吸支持的情况下直接上ECMO,风险也非常大。在反复斟酌、比对、研究各种方案后,所有MDT专家最终决定先进行气管插管,随后李彤带领ECMO团队给患者上ECMO,待患者清醒过来,恢复自主呼吸后,再马上对其拔除气管插管。这样,就相当于在麻醉状态下给患者做了个小小的手术,既能对患者进行积极治疗,还把风险及伤害降到了最低。在教科书级别的默契配合下,这套方案进行了完美施行,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老奶奶已经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运动了。来自急诊监护室的ECMO团队任务艰巨。这里聚集了全省新冠肺炎病情最危重的患者,来自急诊监护室的10位ECMO团队的护理人员任务非常艰巨。陈臣侃是ECMO团队成员之一,这次主要负责ECMO单项管理,包括ECMO相关培训、外出检查、活动锻炼、上下机配合等事项,每次出病房时他的衣服总会湿掉一半。“大家都开玩笑说,我每次都要为自己代‘盐’!”在武汉,磨合是最大的挑战“这位患者口鼻腔分泌物很多,现在我们用的不是可冲洗导管,一定要注意误吸的风险。”潘向滢走进病房,仔细地查看每一位患者。潘向滢是急诊监护室的护士长,2月1日,她随李兰娟院士、陈作兵副院长等一起医院东院区的ICU和CCU(CCU是重症冠心病监护病房,现被征用为新冠肺炎的重症监护室)。仔细护理好每一位患者。这一个多月来,她与其他队员一起,每天都要在病房里待一整天,确保每一位患者的内环境、循环、呼吸等各项指标平稳:“这些我们都很有经验,但是来到这里,最大的挑战可能还是跟当地的、其他地区过来的医疗队之间的磨合。”潘向滢坚持“多做”比“多说”管用:发现院感防护通道存在风险,她立即和当地的护士长沟通,提出空间布局调整建议;为了减少可冲洗导管、有创测压导管应用中存在的血液体液暴露风险,她把“浙一经验”拍成小视频转发给其他医疗队的护士长们……“我们不光要发现问题,更要因地制宜地想办法解决问题。大家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降低危重患者死亡率,值得高兴的是经过这段时间的磨合,流程已经慢慢理顺,病人也在逐步稳定起来!”潘向滢对我们说。“陌生环境,陌生的团队,陌生的系统,陌生的流程——这确实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挑战。”阮萍和周志英是急诊科的护理组长,她们与其他位浙大一院的同事一起,在2月14日来到武汉,整建制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的1个重症病区,她们两个人作为组长各带领十几位组员在这里开展工作。“有个小姑娘,每次在病房里待一段时间后都会吐,我不断鼓励她,告诉她一些让自己舒服一点的方式,还在她防护服的两侧手臂位置写上‘不要吐’‘坚持住’,可能这种‘搞笑’的方式也缓解了她的紧张,她现在已经好多了!”阮萍笑着说。派出精兵强将去往各个战场的同时,急诊科本身的战场也需要“守住”。“因为抽调人员比较多,我们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内部人员调整。”王海苹告诉我们,她之前在急诊监护室工作,年9月借调到护理部,这次急诊监护室的护士长潘向滢驰援武汉,她就被紧急调回了急诊监护室负责护理工作。“其实每年春节,急诊科都非常忙碌,而今年春节,又恰好是新冠肺炎疫情发展最迅速的一个时间段。”急诊科护士长章夏萍告诉我们,“除了发热门诊之外,急诊这里也非常忙碌,而且也有非常大的风险。”为此,急诊科早早进行了安排:在急诊科门外新设置了一处预检台,24小时值班;单独开辟了一间隔离抢救室;进一步严格了陪同制度……如今,一批又一批新冠肺炎患者从浙大一院之江院区治愈出院,而在武汉,在医院,也不断传来患者康复的好消息。寒冬已过,社会正在重新回到正轨,尽管春意仍有料峭,但请相信我们,有白衣战士的地方,就有温暖和希望!之江院区抗“疫”战场的急诊科人。慰问在一线的急诊科员工和家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