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心脏猝死,这些你必须知道 [复制链接]

1#
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年国际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以及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猝死为: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情况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小时内。其特点有三,①死亡急骤,②死亡出人意料,③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近年来,我国随着心血管病发生率的增高,心脏猝死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90%的心脏性猝死因心律失常所致,其80%由快速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引起,20%由缓慢性心律失常引起。另外10%的心脏性猝死由其他原因引起,包括心脏破裂,心包填塞、急性左心衰竭等。当今医学对心脏性猝死的认识水平,无论理论还是实践仍十分肤浅,仍面临着挑战,即现在医学在一般人群中筛选与识别猝死高危个体的能力有限,这使心脏性猝死在世界范围内仍是一个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我国一项国家十五攻关研究的结果表明,我国心脏性猝死的年发生率为41.84/10万,发生率约为一般人群的0.04%,这一发生率低于欧美国家,但以中国13亿庞大人口进一步推算时,我国心脏性猝死的每年总人数为54.4万人,位居全球各国之首。美国每年猝死总人数30万人,即每分钟将有1人发生心脏性猝死,而中国猝死总人数是美国的2倍,这意味着我国每分钟将有2人发生心脏性猝死。资料还提示:随着我国人口的进一步老龄化,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增加,随着慢性心血管病发病人数的递增,中国心脏性猝死的总人数还将进一步增高。心脏性猝死者绝大多数患有器质性心脏病,主要包括冠心病、肥厚型和扩张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炎、非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异常、浸润性病变、传导异常(QT间期延长综合征、心脏阻滞)和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等。此外,一些暂时的功能性因素,如心电不稳定、血小板聚集、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缺血及缺血后再灌注等使原有稳定的心脏结构异常发生不稳定情况。某些因素如自主神经系统不稳定、电解质失调、过度劳累、情绪压抑及用致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等,都可触发心脏性猝死。一旦诊断心脏骤停,即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1)开放气道一旦确诊心脏骤停,立即就地进行心肺复苏,同时呼救。将患者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松解衣领、裤带,使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内异物,如假牙、粘液和呕吐物等。一手置于患者额部,另手抬举下颌,使其头部后仰,颈部伸直,避免舌下坠阻塞气道。(2)人工呼吸迅速确定呼吸是否停止。如无自主呼吸,即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用手捏住患者鼻孔,深吸气后贴紧患者口唇外缘用力吹气。先吹气2次,每次~ml。在人工呼吸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胸廓运动,参照其胸廓起伏情况控制吹气量。避免发生胃胀气而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如患者出现胃胀气,应将其侧转并压迫上腹部,排出胃气后继续进行心肺复苏。(3)胸外按压检查颈动脉搏动,如动脉搏动消失,立即胸外按压。操作者两手掌重叠交叉置于患者胸骨中下段,双肘关节伸直,利用身体重力有节奏地垂直向下按压,将胸骨下段压下4~5cm为宜,按压后放松,使胸廓复原。按压频率约80次/分左右,同时观察有无颈动脉搏动。按压部位不宜过高或过低,切忌按压胸骨下剑突处。按压节律均匀,切忌用力猛击造成胸骨或肋骨骨折和血、气胸等并发症。胸外按压连续进行,直至心跳恢复。如需描记心电图、心内注射或更换操作者,间断时间不宜超过15秒。(4)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同时进行如一人进行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之比约为15:2,如三人进行心肺复苏则约为5:1。(5)立即送医!我们该如何预防?1.定期体检。2.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3.戒烟、限酒、平衡膳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会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4.注意过度疲劳的危险信号及重视发病的前兆症状。5.对已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坚持服药治疗。6.注意对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危险评估,明确心律失常类型,评估心脏性猝死风险,做出治疗决策。7.注意加强心梗后心脏性猝死的预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