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认识新型冠状病毒 [复制链接]

1#

一.基础知识

1.

冠状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类病毒,因在电镜下观察该病毒形态类似王冠而得名冠状病毒。

目前发现的感染人的冠状病毒有七种,其中年的新型冠状病毒就是第七种,且目前发现的冠状病毒仅感染脊椎动物,可引起人和动物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

7种冠状病毒里,其中4种在致病性较低,一般仅引起类似普通感冒的轻微呼吸道症状,在人群中较为常见,剩下的3种就是我们熟知的SARS病毒、MERS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

2.

年12月,湖北武汉陆续发现多例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例,后证明为一种变异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新冠肺炎是由其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年2月11日,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宣布,新型冠状病毒正式分类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命名为COVID-19。

3.

新型肺炎的主要症状大致可分为4类:

(1)无症状患者。少数人感染后不发病,仅可在呼吸道中检测到病毒。

(2)一般症状患者。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症状。

(3)轻症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

(4)重症患者。多在发病1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血氧症,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值得注意的是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除以上发病症状外,还可能有以下一些“不典型”症状:

(1)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如乏力、精神差、恶心呕吐、腹泻等。

(2)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如头痛。

(3)心血管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如心慌、胸闷等。

(4)眼科症状为首发表现。如结膜炎。

二.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还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气溶胶和粪口等传播途径尚待进一步明确,但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飞沫传播在病人或病毒携带者呼气、打喷嚏、咳嗽或说话时,病原体经口鼻排出,易感者近距离接触并直接吸入后可导致感染。

接触传播分两类,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

(1)直接接触。携带病原体的分泌物、血液、体液经黏膜或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造成感染。

(2)间接接触。飞沫停留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处的黏膜,造成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1~14天,多为3~7天。

新型冠状病毒在潜伏期也具有传染性。

三.灭活、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灭活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怕酒精、不耐高温,56℃持续30分钟,冠状病毒就死亡了。乙醚、医用酒精(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三氯甲烷)类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该病毒。

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1)皮肤消毒。可使用手消毒液、0.5%的碘伏或75%酒精擦拭消毒。(注:黏膜用碘伏或其他黏膜消毒剂)

(2)居家环境消毒。可选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漂白粉或其他含氯消毒粉/泡腾片)配制成有效氯浓度为~mg/L的溶液喷洒、擦拭或浸泡消毒。

(3)耐热物品。可采用煮沸15分钟的方法进行消毒。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1)避免去疫情高发区。

(2)避免到人流密集的场所。避免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和人群聚集的地方,特别是儿童、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人群。外出要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

(3)加强开窗通风。居家每天都应该开窗通风2~3次,每次15~30分钟,加强空气流通,以有效预防呼吸道传染病。保持家具、餐具清洁,勤晒衣被。

(4)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用流动的水和肥皂/皂液充分搓洗20秒以上;打喷嚏和咳嗽时应用纸巾或手肘部位(而不是双手)遮掩口鼻;不与他人共用毛巾、牙刷、剃须刀等日用品,不不随地吐痰,鼻涕和痰要用纸巾包好,丢进有盖的垃圾桶中。

(5)注意饮食卫生。不接触、购买和食用野生动物(即野味);尽量避免前往售卖活体动物(禽类、海产品等)的市场;食用禽肉蛋奶时要充分煮熟;处理生食和熟食等的切菜板、刀具和存放用具要分开。

(6)及时观察就医。如果出现发热、乏力、干咳、气促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应佩戴好医用外科口罩及时就医。

(7)由于新型冠状病毒人群普遍易感,且目前没有确切的有效疫苗,所以目前吃好喝好多运动,提高自身免疫力,才是最好的“疫苗”。

四.治疗手段,出院标准,出院注意事项

治疗手段:

1)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加强支持治疗,保证充分热量;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指氧饱和度等。

(2)根据病情监测血常规、尿常规、CRP、生化指标(肝酶、心肌酶、肾功能等)、凝血功能、动脉血气分析、胸部影像学等。有条件者可行细胞因子检测。

(3)及时给予有效氧疗措施,包括鼻导管、面罩给氧和经鼻高流量氧疗。

(4)抗病毒治疗。

(5)抗菌药物治疗。

2)重型、危重型病例的治疗。

治疗原则是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预防继发感染,及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

(1)呼吸支持。一是氧疗,二是高流量鼻导管氧疗或无创机械通气,三是有创机械通气。

(2)挽救治疗。对于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建议进行肺复张。在人力资源充足的情况下,每天应当进行12小时以上的俯卧位通气。俯卧位通气效果不佳者,如条件允许,应当尽快考虑体外膜肺氧合(ECMO)。

(3)循环支持。充分液体复苏的基础上,改善微循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必要时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

(4)康复者血浆治疗。适用于病情进展较快、重型和危重型患者。

(5)其他治疗措施。

3)中医治疗。

出院标准:

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肺部影像学显示炎症明显吸收,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间隔至少1天),可解除隔离出院或根据病情转至相应科室治疗其他疾病。

出院注意事项:

(1)医院要做好与患者居住地基层医疗机构间的联系,共享病历资料,及时将出院患者信息推送至患者辖区或居住地居委会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2)患者出院后,因恢复期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感染其它病原体风险,建议应继续进行14天自我健康状况监测,佩戴口罩,有条件的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减少与家人的近距离密切接触,分餐饮食,做好手卫生,避免外出活动。

(3)建议在出院后第2周、第4医院随访、复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