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心肌缺血myocardialisch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多长时间能治愈 http://m.39.net/pf/a_4662958.html

一、什么是动态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可以24(甚至48~72)小时连续记录人体心脏在日常活动状态下心电活动情况的方法。其独特优势在于记录时间长,能反映活动状态的心电变化,从而弥补了常规心电图只能作短暂静态记录的不足。那么什么情况下要做动态心电图呢?

二、动态心电图的作用:

1、用以捕获偶发、短阵的心电异常


  日常生活中时常有些人不时会出现心慌、胸闷、胸痛、头昏或晕厥等疑似心脏疾病症状,但常规检查(包括心电图)往往查无实据而诊断困难。此时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常能捕捉到常规心电图难以发现的偶发、短阵心律失常或一过性心肌缺血发作,从而使病人得到明确诊断与治疗。这是动态心电图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情况之一。

2、对心律失常的定性定量分析


  对常规检查已有发现、但其性质或潜在风险尚不完全明确的一些心律失常,可借助于动态心电图检查,进一步收集大量的心电信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常能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发生频率及风险程度等。

3、对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


  常规心电图对心肌缺血漏诊率较高。动态心电图24小时全程记录患者工作、休息、睡眠以至大小便等日常活动状态下的心电变化,不仅能显著提高心肌缺血的检出率,还能显示缺血发生的时段、持续时间、出现频率、缺血程度及其与患者活动、症状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切实可靠的客观依据。

4、疗效评定

评定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药物疗效和人工心脏起搏器性能等等。

做动态心电图时的注意事项:


  动态心电图是通过贴在病人前胸的10个电极,将受检者24小时静息、活动以及立、卧、坐位等不同时间不同状态的心电波形,连续不断地记录于记录仪中,再将记录仪储存的资料输入电脑,经过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三、动态心电图的注意事项:

1、宜动不宜静


  佩带记录仪后,日常起居应与佩带前一样,受检者应做适量运动。根据病情和检查目的,住院病人可慢步、上下楼等;疑心绞痛者则可选择可能诱发疾病发作的较为激烈的运动,以便观察运动量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关系,供医生诊断参考。不过病情严重者应遵循医生吩咐。

2、皮肤宜干燥


  电极贴在前胸皮肤上经导线与记录仪相连,如果皮肤湿漉漉的,电极与皮肤的接触就不好,甚至造成电极脱落,受检者只得重做。因此检查日不能洗澡、避免出汗。临床上常见有些受检者运动得大汗淋漓,结果不是部分电极脱落就是心电图干扰波太多无法分析。

3、远离电磁场


  较早的记录仪都是用磁带记录心电波形,故磁场对此干扰颇大。从接听过手机的心电图上可以看到,接听时段已无正常心电波形了,分析图形时只得把这个时段裁去。不过现在的记录仪已为数字化的,不受磁场干扰了。

4、宜记日记


  常记录对动态心电图的研究结果有着帮助。将24小时内身体不适和运动时间详细登记,就可找出此时间段的心电图看有无变化,为医生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四、24小时动态心电图特点: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是一种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人体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状况。包括:ST水平趋势图,心率变异,身体运动后的数据及各种心率失常的鉴别诊断。对心率失常及心肌缺血的定性、定量诊断,对阵发性晕厥、眩晕和心悸原因及性质的确定,对药物疗效的评定及起博器的功能评定。能够记录全部的异常电波,能检出各类心律失常和病人在24h内各状态下所出现的有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种心脏病的诊断提供精确可靠的依.在临床应用中,尤其对早期冠心病有较高的检出率

五、监测方法

做动态心电图时可自由任意活动,不会影响日常生活,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做此项检查是在胸前部粘贴多个电极片,电极片越多则记录得越全面,一般在10个以下。从各个电极片上要连接导线到一个记录盒。这个盒子上有背带,连接好后斜肩挎上,就可回家了。

六、动态心电图的优点:

往往一次心电图难以扑捉到有效的诊断依据,但患者又有明显自觉症状的情况下,医生建议她们来进行心电的动态监测。

1.检出隐匿性心律失常:短暂的,特定情况下始出现的心律失常,常规ECG易漏诊,而DCG可以捕捉到短暂的异常心电变化,了解心律失的起源.持续时间、频率、发生与终止规律,可与临床症状,日常活动同步分析其相互关系。

2.监测快速性心律失常:可进一步了解其发生与终止规律.是否伴有SSS综合征或预激综合征(尤其间歇性)以及其分型。

3.观察缓慢性心律失常:了解其主要表现形式及有无窦房结功能不全。对快一慢综合征,通过DCG观测,协助选择抗心律失常药,调整剂量或考虑其它治疗方法,为安装起搏器及类型选择提供客观依据。

4.协助判断不同类型异位节律或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通过DCG监测其发生频度与严重程度,和生活或活动的相应关系,确定治疗方针。

5.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DCG是研究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可靠的临床指标。

6发现猝死的潜在危险因素:心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室速或室颤,发生前常有心电活动不稳的室性心律失常,它仅能依靠DCG才易发现其发生规律。对有可能发生猝死的二尖瓣脱垂、肥厚性或扩张性心肌病、Q-T延长综合征患者,DCG可及时并比较全面地发现猝死危险因素,有助于及时采取有力治疗措施。

7.协助判断间歇出现的症状如胸闷、心悸、眩晕、黑朦或晕厥是否心源性。

8.DCG连续监测12导联的ECG,对心肌缺血的检出率高,还可进行定位诊断,尤其症状不典型的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或无症状心肌缺血具有无可代替的临床价值。ST-T改变与时间同步的活动相关分析,有助于判断其心肌缺血的类型和选择药物。此外,还能检出心肌缺血时伴随的心律失常类型及频率,以及预测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可能性,便于及早采取防治措施。

七、患者需注意:

1、患者戴上记录盒之后,可进行日常各项活动,如上班,散步,简单家务等

2、要避免剧烈的体育运动,避免接触强烈的磁场和电场.以免心电图波形失真,干扰过多而影响诊断报告.

3、监测全程要求患者记录日志,按时间记录活动状态和有关症状.一份详细完整的生活日志对于正确分析动态心电图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动态心电图常常受监测过程中病人的体位,活动、情绪、睡眠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动态心电图检测到的结果,应结合病史、症状及其它临床资料综合分析以作出正确的诊断.

提示: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2#

心肌缺血(myocardialischemia)

点击观看视频

心肌缺血是由于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的病理状态。

易发病人群

1.中老年人群,尤其男性

2.有家族史(家族中有人患心血管疾病病)

3.长期吸烟或吸入二手烟

4.伴有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

5.超重和肥胖

6.缺乏体育锻炼人群

病因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2.血栓

3.冠状动脉痉挛

疾病类型

1.无症状型

2.心绞痛型

3.心肌梗死型

4.缺血性心肌病

5.猝死型

症状

部分患者没有症状,仅在查心电图、影像学检查时,显示存在心肌缺血。大多数患者则由于心肌缺血、缺氧,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绞痛。

除心绞痛以外,其他症状包括心跳节奏异常,速度明显加快。胸痛向四周放射,可波及肩部、颈部、下巴和手臂。呼吸困难,尤其在运动过程中。恶心、呕吐,浑身出冷汗,疲乏无力。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即可做出诊断,积极实行治疗及护理。

治疗

由于心肌缺血有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危险,因此发现心肌缺血时,要及早治疗。积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如已发生,应积极治疗,防治病变发展并争取逆转。已发生并发症者,应及时治疗,防治恶化,延长患者寿命。

1.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溶栓药物等。

2.介入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特点,广为患者接受。

3.外科冠脉搭桥术复杂多支血管病变、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者可选择。

疾病日常管理

应做好日常疾病管理,规范用药,定期复诊,改善饮食习惯,不必过于焦虑。

1.平时留心记录症状发作的持续时间、频率和状态,定期复诊,监测病情变化趋势。

2.按照医生的指导,规范用药,严格疾病管理,降低复发风险。

3.若伴有其他慢性心血管疾病,还应控制血压、血脂、血糖达标。

4.调整饮食习惯,增加水果、蔬菜和全谷物,戒烟限酒,避免刺激性饮食。

5.通过合适的休闲娱乐方式,放松身心,减轻紧张和焦虑情绪。

预防

易发病人群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等,防范于未然,包括以下方面。

1.饮食低盐低脂清淡饮食,多吃红薯、西红柿、胡萝卜、黑木耳等蔬菜。

2.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情绪要稳定,保持充足睡眠,定时排便,不能过度劳累,戒烟少酒,避免过重体力劳动或突然用力,饱餐后不宜运动。

3.适度运动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5.预防药物

总体策划:崔佳鑫、张婷婷

宣传稿撰写:宋晓雪、霍悦、崔佳鑫

PPT制作:张启越、张雨童、崔佳鑫

讲稿撰写:宋晓雪、张雨童、张婷婷

音频录制:张婷婷、郝雨洁

视频制作:张婷婷、郝雨洁、姜伟业、钮恺怡

指导教师:宣丽颖、白冬松

图文编辑:王志敏

审核:杜佳

责任编辑:王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