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己百教授简介
于己百教授,年4月生,山东省烟台市人。18岁时随父学习中医,并为人治病。其父于有五先生为北平华北国医学院第一届毕业生,为施今墨先生的高徒,著名中医临床家、教育家。于教授于年经国家考试院特考及格,获中医师资格,年考入兰州大学医学院学习西医学,医院、甘肃省新医药研究所、甘肃中医学院工作,历任甘肃省新医药研究所副所长、甘肃省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甘肃中医学院院长、甘肃省中医学会理事长,为全国名老中医、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年、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第一、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年被甘肃省人民*府授予“首届甘肃省名中医”称号。
于教授穷毕生临证所得,创制的胃炎宁胶囊、萎胃宁蜜丸、胃溃宁胶囊、肠炎丸、清胃增食煮散、健脾增食煮散、解热止咳煮散、促孕散(汤剂)、更年宁(汤剂)、肌瘤宁胶囊、痛风煮散、眩晕宁(汤剂)等,在临床上有着良好的效果,在甘肃及其周边地区有重要影响。于教授培养了赵健雄、郭志、张士卿、邓沂、于善哉、李金田等一大批具有浓厚中医特色的人才,促进了中医学的代代相传。
医案
马某,男,63岁。年2月1日就诊。主诉:胸闷憋气反复发作3年,加重伴心前区疼痛半月。现病史:患者自诉患冠心病多年,近半月来常感胸闷憋气、气短、头晕,偶有心前区憋闷疼痛、痛连后背,持续约半分钟左右。血压/88mmHg,心电图显示心肌供血不足。刻下症见:纳食稍差、二便自调,形体较胖,舌淡暗苔薄白,脉沉弦。
于己百如何诊断?
中医诊断:胸痹。证型:胸阳不振,痰瘀阻滞,心脉不畅。
治法:温阳除痰,活血通脉。
那具体该如何治疗?
基本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处方:瓜蒌20g,薤白12g,半夏10g,枳实10g,桂枝10g,蒲*10g,五灵脂10g,丹参20g,*芪30g,郁金12g,香附10g,陈皮10g。水煎2次,分服。
患者喝了中药效果如何?
2月5日复诊:服上药4剂,胸闷气短减轻,心前区疼痛未再发作,仍有头晕,并胃脘胀满、食欲不振。上方加生姜3片、莱菔子15g、东楂15g,再进6剂。
2月12日三诊:胸闷气短、头晕、胃胀诸症基本消除,纳食复常,病已告愈,嘱再进原方10剂以巩固疗效。
解析
冠心病,相当于中医所说的“胸痹”,轻者胸部满闷隐痛,重者胸痛急剧,如刺如绞,痛连背臂,甚者手足厥冷、全身冷汗。每因劳累、情绪剧烈变化或天阴下雨(雪)加重。
病因病机
于己百教授认为冠心病、胸痹的发生,多与七情所伤、饮食失节,及年老气血失和、肾虚有关。
由于上述原因,致使心脉痹阻,血瘀引起血虚,血虚组织缺血缺氧即产生心痛、胸痹。劳则气耗,血气喜温恶寒,故劳累和寒冷刺激可加重痰湿痹阻、气滞血瘀而发病,或症状加重。
辨证分型
①阴虚阳亢型
阴虚阳亢型胸痹心痛,常为合并高血压病的患者,除心痛胸闷外,兼见头晕、头痛、目眩,颜面潮红,恶热,性情急躁易怒,失眠,肢麻,口干口苦,大便干结,舌红、苔白或*,脉弦或弦数。
②阳虚痰盛型
阳虚痰盛型胸痹心痛多属单纯性的冠心病患者,除胸闷憋气、阵发心痛外,多伴有面色苍白,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腻,脉沉缓或结代。
治法与方剂
于己百教授以仲景治疗胸痹的枳实薤白桂枝汤、瓜蒌薤白半夏汤为主化裁,组成本基本处方,其用法一则同郁金、香附,即根据“气行血亦行”之理而选用;二是通腑降气、畅通大便,盖腑气得降,气机通达,胸阳得展,则胸闷心痛易于缓解。本方熔通阳、豁痰、行气、活血诸法于一炉,方证合拍,故临证效优。
(小编提醒:文中所提及的方药在使用中应注意辨证施治!非医学背景朋友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本文选自邓沂教授主编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项目入选名家学验薪传丛书《于己百医案精解》(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微言精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