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健步走不简单,走的不对健身难,这些误区要 [复制链接]

1#

生命在于运动,健步走让我们充满活力。一项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年流行病学、预防、生活方式和心血管代谢健康大会上的一项研究中证实,无论饭前还是饭后(任何时间),无论是上下班路上遛一遛,还是逛街购物走一走,任何形式的“走路”都对健康有益。

我国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指南》建议是每天步行步。走多少步,不必过于刻板,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规律的健走可有效锻炼身体各部位

头脑——促使脑部释放内啡肽,使心情愉悦。

肺部——增加肺活量、降低嗜烟者对吸烟的渴望。

背部——加强背肌力量,且对背部伤害较小。

腿脚——行走相当于对骨骼进行力量训练,能明显增强腿脚骨骼和肌肉力量。

走路要因人而异

1、体弱者:甩开胳膊,大步跨

体弱者要达到锻炼的目的,每小时走5公里以上最好,走的太慢达不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只有步子大,胳膊甩开,全身活动,才能调节全身各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而且时间最好在清晨和饭后进行,每日2~3次,每次半小时以上。

2、肥胖者:长距离健步走

每日2次,每次1小时,步行速度要快些。这样可以使脂肪燃烧,从而减轻体重。

3、高血压患者:前脚掌着地挺起胸

高血压患者走路,步速以中速为宜,行走时上身要挺直,否则会压迫胸部,影响心脏功能。

走路时要充分利用足弓的缓冲作用,要前脚掌先着地,不要后脚跟先落地,否则会使大脑处于不停的振动,容易引起头晕。

4、冠心病患者:缓步慢行

冠心病患者走路速度不宜过快,以免诱发心绞痛。应在餐后1小时后再缓慢行走,每日2~3次,每次半小时,长期坚持可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有助于改善心肌代谢,并减轻血管硬化。

5、糖尿病患者:摆臂甩腿挺起胸

糖尿病患者行走时步伐尽量加大,挺胸摆臂。用力甩腿,最好在餐后1小时进行,以减轻餐后血糖升高。每次行走半小时或1小时为宜。但对正在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该避开胰岛素作用的时间,以免发生低血糖反应。

6、其他健康人群:健步走

跑步承受不住,不如选择健步走,既能强身健体,又可减轻对关节的损伤。长期坚持下去,其效果会优于跑步。

这些误区要避免

1、肢体乱扭

有人健步走的时候喜欢晃动手臂,觉得可以增加运动量。实际上,如果手臂摆动幅度过大,但步伐又不能保持一致,反而会降低健步走的有效锻炼水平,会越走越累,速度越来越慢。

正确的做法是手臂放松,让手腕自然前后摆动,不要比肩高。

2、不收小腹

挺着小肚子走路,不仅姿势不好看,且走起来吃力,不容易达到瘦身效果。健步走的时候注意慢慢收紧小腹,再随着运动的频率慢慢舒展,一收一舒之间能很好地锻炼腹部肌肉。

3、腰背不直

不少喜欢健步走的人一开始还能做到抬头挺胸,但时间一长,懒散下来又变成“弯腰驼背”,长期如此,肩颈难免酸痛不适,有腰椎疾患的人更不适合。健步走时,身体尽量端正,颈椎、脊椎成一直线,眼睛不要往上看或者往下看,最好能直视前方。要注意肩膀放松,不要刻意保持一种固定的健步走姿势,以免颈肩部出现不适。

4、负重行走

有些健走者背着双肩包等物品,如果背太重的东西,膝盖承载过重,容易受伤,负重应以行走时不觉吃力为宜。

5、疾走急停

很多人没做热身运动就出发,容易拉伤肌肉。因此健步走前适度拉伸,足部有些发热时,可以递增速度。想休息时也不要急刹车,停下来之前就应放缓速度。

6、好高骛远

入门者或很久没运动的人,往往忽略体力及身体状况,将目标设定得太高,反而造成负担。

行走的速度要根据自身的体能状态,每天快走半小时至40分钟,走到“细汗微出”,年轻人心跳一般不超过次/分钟,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不超过次/每分钟,强度以感觉呼吸、心跳有点加快,微微出汗为准。

7、戴着耳机

对平衡能力差的老人来说,戴着耳机健步走会加大他们摔跌风险。最好不要戴耳机健步走,可以自己轻哼歌曲,缓解疲劳。如果一定要戴耳机,音量以能听清旁边人正常讲话声音为宜,避免撞到别人活着车辆,这样也比较安全。

健步走小贴士

1、走路姿势

俗语有云:“坐有坐样,站有站相”。这走路自然也要有正确的姿势。如果姿势不对,走路多了反而会加重关节的疼痛。

2、走路装备

穿戴合适的鞋子,比如慢跑鞋,能够缓冲走路时的地面反冲力,从而保护膝关节。应每半年检查一下自己的鞋,如果出现后跟磨损、足跟窝向某一侧塌陷、鞋底或鞋跟弹性明显降低等情况,就要更换新鞋。

3、走路场地

走路最好还是选在公园、体育场等远离马路,清静又干净的地方。最好是塑胶场地,避免在水泥地、柏油路等硬地面上走,也要避免上下坡行走或上下台阶。

4、走的速度

健步走速度可分为慢步走(70~90步/分)、中速走(90~步/分)、快步走(~步/分)、极快速走(步以上/分)。建议健康成人进行中等强度体力活动,也就是中速走(90~步/分),运动时应该以心率加快、身体微微出汗为宜。

速度最好因人而异,根据年龄和体力来进行最佳选择,或者循序渐进由慢渐快,不要引起呼吸和心率过快,造成不适感。走路姿势要注意抬头挺胸,保持颈部与肩膀放松,双手微微握拳、手肘弯曲约90°,肩膀前后摆动幅度不要超过耳朵,手臂自然前后摆动带动步伐。

5、走的步数

有研究指出,普通成人要保持健康和降低慢性疾病风险,则应进行30分钟的有氧运动。其实,有氧运动除了主要由氧气参与供能外,还要求全身主要肌群参与,运动持续较长并且是有韵律。注意不要锻炼过度,基于人群的研究显示:男性需要每天步行~00步,女性需要每天步行~00步,每次30~40分钟的健步走为宜。

运动前热身,运动后冷身

运动前要热身大家都知道了,但是运动后的冷身常常被忽略。所谓冷身,就是通过适当的方式,让身体从运动状态过渡到静止状态的适应过程,可以避免运动者各项身体机能变化过快而影响健康。

文中图片均源自网络

运动时,心脏将大量血液泵入肌肉来提供能量,同时通过运动中肌肉的挤压流回心脏完成循环。运动结束后,如果突然停止身体的活动,血液滞留在四肢肌肉中,甚至可能因心脏和大脑缺血而昏倒。同时,运动中血压和心率突然下降,以及神经调节的突然变化,都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适当的冷身运动,包括剧烈运动后的慢跑、跑跳运动后的快走、力量练习后的舒展体操等,这些运动可以维持肌肉的积极性,促进血液的回流。需要注意的是,冷身运动要逐渐降低运动的速度、动作的幅度、动作的力度。同时不要马上洗澡、进食、吹空调给身体降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