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在猝死前有哪些征兆大数据提示这5个特征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医院公益抗白无止境 http://hunan.ifeng.com/a/20180514/6574807_0.shtml
年,那个风华正茂的年纪,医院的青年医生王辉,在家中突然遭遇了心脏骤停的厄运,年仅32岁的他,在抢救的努力中,终究未能逃脱命运的魔爪,生命之花就此凋零。而在年,又一位年轻的生命离我们远去,年仅36岁的艺人黄鸿升,在意外中离世,他的离世令人震惊,更让人惋惜。经过深入调查,人们才得知,原来他是因为主动脉剥离导致血管堵塞,最终引发了这起猝死的悲剧。就在我们为这两起悲剧感到悲痛不已时,年,又传来了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马来西亚知名女歌手、前M-Girls组合成员庄群施(Queenzy)在拍戏现场突然猝死,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7岁这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年纪。这些看似离我们很远的猝死事件,实际上却在我们身边频频上演,每一次的离世都让人痛心疾首,同时也让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个严峻的问题。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案例高达50多万起,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它意味着每分钟都有1人发生猝死。而在这其中,更令人痛心的是,有高达87.7%的医院之外。这主要是因为猝死的黄金抢救时间仅有4分钟,而在院外,由于各种原因,很难及时得到专业的救治,这也使得猝死的死亡率居高不下。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年轻人猝死现象的频发呢?这背后既有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等社会因素,也有个人生活习惯不健康、缺乏锻炼等个体原因。面对这一严峻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同时也需要个人自身积极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用生命总结出来的规律,易猝死的人有5个共同点!年4月,《中国急救医学》期刊刊登了一篇名为《我国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的深入研究论文,这一论文通过细致入微地剖析例猝死者的尸解数据,为我们揭示了猝死背后的五大隐藏规律。首先,论文中的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猝死者与“情绪过度激动”和“身体过度疲劳”有关。情绪激动占比高达26%,劳累占比则达到25%,这些都是生活中难以避免的因素,但它们的累积效应却可能对生命构成严重威胁。此外,血容量改变(占比8.95%)、饮酒、过饱和轻微损伤等因素也在猝死诱因中占据一席之地,它们共同编织成一张无形的“死亡之网”。其次,心源性猝死成为猝死发生的首要元凶,占比超过半数,高达57.76%。肺源性猝死和脑源性猝死分别以21.63%和9.21%的占比紧随其后,这些猝死类型的高发无疑给我们的健康敲响了警钟。再者,猝死发生前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的症状体征。其中,突然发作是最为常见的表现,占比超过两成。此外,休息或睡眠中发生的猝死也不在少数,占比近17%。呕吐、呼吸困难、胸闷出汗、头晕、胸痛、腹痛、抽搐、头痛、心悸、咳嗽以及意识障碍等症状也在猝死案例中屡见不鲜。此外,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在猝死患者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成为三大“杀手”,其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更是高达37.95%。这些慢性疾病的存在无疑增加了猝死的风险。最后,值得注意的是,30至63岁的中年人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发人群。这一阶段的中年人正处于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往往忽视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熬夜加班、饮食不规律、吸烟和过量饮酒等都可能诱发“三高”问题,进而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通过对这些规律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猝死的威胁以及预防的重要性。只有重视健康、改善生活习惯、及时治疗慢性疾病,才能有效地降低猝死的发生风险。这些警告信号要留心年,一篇题为《心脏猝死也有交通灯》的文章深入剖析了心脏在猝死前的微妙变化,文章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心脏发出的警示信号比作交通灯中的红灯,警示我们猝死前的种种征兆。在心肌梗死即将发生的时刻,人体会经历一系列微妙的生理反应。这些症状犹如一盏盏闪烁的红灯,向我们传达着危险的信息。首先,患者可能会感受到短暂而强烈的心绞痛,仿佛心脏在发出急促的警报。有时,吞咽时也会感到莫名的困难,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阻碍着食管的通畅。更有甚者,会出现持续数分钟的胸闷现象,仿佛胸口被重物压迫,让人喘不过气来。随着病情的加重,胸部的不适感会逐渐加剧,出现闷痛感、压迫感,伴随着心慌、身体乏力和头晕等不适症状。这些症状犹如黑暗中的幽灵,时隐时现,让人难以捉摸。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低血压、出冷汗和呼吸困难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预示着病情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这些症状通常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或饱食后出现,而在平静休息一段时间后,这些症状又常常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掉以轻心。因为,这些症状的出现时间并不固定,有的人可能只会持续几分钟,而有的人则可能会持续半小时甚至更久。但总体来说,这些症状的持续时间通常不会太长。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心肌梗死发生前,少数患者还可能出现一些看似与心脏无关的症状,如不明原因的左胳膊疼痛、嗓子痛或牙痛等。这些症状虽然不常见,但一旦出现,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一旦出现胸部不适、隐痛或是感到疲劳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毕竟,生命只有一次,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疏忽而让它白白流逝。

一旦遇到猝死情形,怎么急救?首先,对于那些平日里饱受胸闷、胸痛之苦的冠心病患者来说,硝酸甘油片无疑是他们随身携带的救命良药。这种药物能够在关键时刻迅速缓解心脏缺血症状,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因此,建议这类患者务必随身携带此药,以备不时之需。其次,在遭遇心脏骤停、晕厥或濒临猝死等紧急情况时,我们必须迅速把握那被称为“黄金救援4分钟”的宝贵时机。因为在这段时间内,患者的大脑尚未受到致命性损害,如果能及时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就有可能挽救其生命。一旦发现有人失去意识,且无呼吸和心跳,便可判定其已处于临床死亡状态。此刻,我们必须迅速行动起来,进行急救。标准的急救措施是心肺复苏法,它结合了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两种技术手段。在进行胸外按压时,我们需要将两手掌根上下重叠,手指翘起脱离胸部,利用上半身的重量及肩臂肌肉的力量,以掌根为支点垂直向下施力按压。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确保肘部伸直,按压频率控制在每分钟至次,深度达到5至6厘米。这样的按压能够暂时替代心脏的工作,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在实施人工呼吸时,我们需要一手抬起患者的后颈部或托住下颌,另一手置于患者前额使其头部后仰,以确保呼吸道畅通。随后,我们需要进行口对口呼吸,为患者提供氧气。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需要协同进行,每进行30次胸外按压(儿童为15次)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这样的组合被称为一组,每完成5组操作即为一个循环。我们需要持续进行这样的循环操作,直到专业医护人员到场接手。当然,要想真正远离猝死风险,我们还需从源头着手,积极维护心脏健康。这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以及定期体检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心脏疾病的发生,确保自己的生命安全。#深度好文计划#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